也许正是记得来时的路,李书文用“真男人”来勾勒自己的生活。生活中的李书文爱好广泛,高尔夫“打得不错”、乒乓球“号称高手”、打篮球“是队长”,下棋、书法两大嗜好,“听交响乐也能听得热泪盈眶。”李书文说,“真男人要敢爱敢恨、敢于承诺也敢于兑现、敢于承认失败更要承担责任。我经常和
朋友讲,‘要想有威信,就要抢着埋单’。”
有些“文青”味道的李书文说,他今年准备出两本书,一本是记录参加《赢在中国》的经历和感悟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在路上》,副题叫‘创业者笔记’。”
[镜子] 两代创业人:60’VS 70’
成都市工商联主席、迈普集团董事长花欣和李书文是朋友,不同的两代人却有同样的创业激情,他们彼此眼中的“同道中人”是啥样呢?
花欣:大家都说李书文很强势,我并不觉得,他更多的是和谐气氛下的一种自信,会坚持己见,但不会把观点强加于人。
我们60’的创业者更多的是抓住当时的机会起家,也有些是通过发明创造开始创业的,相比要稳重一些。70‘的创业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大多接受过比较规范的教育,更有爆发力,他们思想更活跃、开放、开拓性更强,但务实精神不够,有时容易理想主义化或急于求成。这一代创业者一般在2000年左右开始创业,目前正处于创业中最为艰难的时期。
李书文:从创业的外部环境来说,上世纪60年代的创业者恰好赶上了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有更多的机遇。我们这些70年代创业者开始创业的时候,中国市场经济已经趋于成熟,法制、法规较为健全,机遇也要少些。从产业类型来说,60年代出生的创业者选择的多半是传统产业,他们的财富、产业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一代创业者更为务实,但相对也就比较保守,从目前状态来说,60年代出生的创业者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创业,现已经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真正的“成功人士”是指他们。
[对话] 成功是偶然失败却是必然
记者:现在有太多的年轻人想创业,但多数人并没有你创业当初具备的经济基础、人缘关系等条件,你认为他们该如何起步?
李书文:一定要慎言创业,没作好准备,没有一定的积累,不光指资金,还有心理上的充分准备。创业不是百米赛,不是秀场,不是试验田,它是马拉松,是生死场,自信是必须的,但更多的要考虑失败。倾家荡产时你怎么办?那些抱着玩玩心理的试验者注定要失败。要深知创业成功的比率仅为3%,而97%都是失败,可以说成功是偶然的而失败却是必然的。
记者:这么说你的危机感很强?
李书文:我们离倒闭只有7天,我时时刻刻都处在失败的边缘。但是,我是飞机把我空降到非洲或任何地方都能爬出来的人,想掉下失败的边缘比不掉下去还要难。哪怕在这个点上掉下去了还可以从另外一个点上爬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