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5月10日,东、西两岸的铁道线终于在犹他州的Promontory Point接轨,完成了横贯美国东西的大铁路的修筑工程,华人负责修筑了西边的一段690英哩铁轨道,爱尔兰人修筑了东边的一段1086英哩。这项对美国工业化发展至关重要的交通大动脉的建设,华人有一半的功劳。 南迁开发农场 修完铁路,也意味着十万华裔劳工的失业。金山梦的破碎,使得许多华人返回 “唐山”( 中国) 家园,但也有数万人留居在旧金山、沙加缅度的唐人街内。由于铁路使得东西运输顺畅,加州农场的新鲜农产大量运往东岸。加州农业农场开发又带来了新的商机。留下来的华裔大批转去当农工,开发农场。
华人渐而往南迁到加州的Fresno农场一带。也有一部份转往美国南部地区如田纳西州、新奥尔良等州的农场。由于当时的法律限制,不允许华裔拥有农场的土地产权,华人只能当农工。一些有了积蓄的华人后来就移到城市中,开起了杂货店。
华人果树专家吕金功
19世纪有一位成就卓著的华人果树专家吕金功(Lue Gim Gong)鲜为人知。吕金功1868年离开广东台山,年仅十岁。他先到三藩市,后来到了位于南亚当斯和马赛诸市的制鞋厂做工。后被著名外交官安森·伯林革姆的侄女凡尼收做了养子。凡尼去世后,吕金功继承了她一万两千美元的遗产和两座位于佛罗里达的植物园。在佛罗里达,吕金功将他的一生献给了园艺事业。他成功的种植出了抗霜冻并可长久保鲜的橙子。这项创新不仅获得了大奖,人们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橙子。他的创新还包括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抗霜冻葡萄柚,改良型甜苹果,樱桃干,在温室内生长的可在感恩节前就成熟的桃子。为美国的水果农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1870年代华裔商业之兴旺时期华人的蔬菜小贩依然挑着扁担在三藩市街上叫卖,市内的洗衣店被华人洗衣工控制着,许多华人并开始进入了批量生产工业,集中于四种工业:制鞋业,毛纺织业,烟草业和制衣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成为了工人。到1870年为止,华工的数量占了城市中四种主要工业行业工人总数的一半。这些工人的雇主大多数也是华人。
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三藩市大约共有五千名华裔商人。其中的许多人生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震撼了主流社会中的白人,并使他们对华人刮目相看。1866年时,这些商人就拥有了这个城市一半的烟草工厂,到1870年的时候, 十二家拖鞋厂中的十一家里面清一色的就只能看到中国工人的面孔。这五千华人精英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业产品的中间人和批发商,零售行业, 水利石英采矿业和劳工承包商。
成功的华裔商人不仅赚到钱,更也随之提升了自身的社会地位。在封建制度的旧中国,商人即使再有钱,仍然不受社会重视,难以跻身贵族或上流社会。但对于移民来美国的华人,在经商致富的同时,经济上的成功使得商人倍受尊重,令他们晋升至富裕的上层阶级。 成功招徕妒忌,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
物以稀为贵,最早抵达美国的华人曾受到尊贵的礼遇。1851年之前,华裔移民人数约二、三百人,为旧金山带来许多新鲜事物与文化,引起美国社区的极大好奇心,将华裔当作贵宾来招待。1850年,旧金山的市长John Geary还特别要求华裔社区代表参与加州成为美国第31个州的庆典。但随着华人人数激增、华人社区不断扩张,特别是1870-1880时期一批成功华裔商人的涌现,白人就感觉到威胁。对华人的态度由友善变为敌对。
美国劳工阶层认为华裔劳工抢了他们的饭碗,而中上层白人则认为华裔社区的繁盛对美国社会构成威胁。这种恐慌心理最终促使亚瑟总统于1882年五月六日签署了 “华人排斥法” (Chinese Exclusion Act)。这条臭名昭著的法律禁止新的中国移民进入美国,并引发了1880年代的美国国内一系列以暴力驱逐华人的事件,造成排华浪潮。由此起,美国华裔移民史陷入低潮时期。
餐馆 -- 华裔创业的基础行业
到1920年的时候,粗略的估计有四分之一的在美华工都在从事餐馆的工作。这些餐馆绝大多数都是家庭店的模式 -- 也就是说,餐馆的店主既是大厨,又是洗碗工。而他的太太就做女侍应和收银员。
这类中餐馆不经营地道的中国菜,而供应迎合美国人口味、看似中国菜的菜单。比如说:煎面 (“fried noodles”) 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制作出来的。一次一个华人大厨无意中将一把面条丢到油锅里。后来,当他发现他的客人喜爱这种炸得焦黄的脆面时,他将这种煎面加入了他们的菜单。这种美食一下子在他们的客人里传开了。其它餐馆也纷纷效仿。
据说,杂碎也是偶然发明的。有一次,一群喝醉了的白人深夜闯入一家即将打烊的中餐馆,要点菜;慌张的店主为避免惹事,赶忙将几盘切好的蔬菜、肉片混炒在一锅,浇上浓浓的酱汁,取名<杂碎>(chop suey) ,端上桌给客人吃。意想不到,客人吃了大加赞赏。<杂碎>(chop suey) 因此广泛流传,成为日后美国中餐馆的必备菜肴。
签语饼/幸运饼(Fortune Cookies) 是另一个美国中餐馆必备的特色食品。它的发明人据说是于1916年在洛杉矶开设面条店的江大卫(David Jung)。剥一个签语饼,读一下饼中夹着的字签,测测今天运气,已成为美国人到中餐馆就餐的一大饭后乐趣。
中药店 --华人的家传生意
与中餐馆一样,中药店也属于典型的家族生意。历史学家刘海明描述了1900年一间洛杉矶中药店常义堂( Chang Yitang) 的经营情形。常家住楼上,楼下做了医生的办公室,丸药厂,药店和茶屋。在常的办公室里,他通常会先替病人号脉,然后谈谈病情并开出药方。在厨房里,他的太太Nellie会沏好茶,然后让他们的侄儿连同饼干一起送去给等候室里的病人们。他们还出售自制的草药丸,这是一项极其辛苦的工作,要由几个人一起合作。他们要用足底或膝盖将草药碾成碎末,然后放进他们叫做“石船” 铁制容器里,这个容器之所以叫作石船是因为他外形与船类似,只不过在侧面加了两个把手。之后粉末要经过筛选,然后加上蜂蜜,倒出后搓成小粒的药丸,再由烘干机烘干后装瓶通过邮寄的方式出售。
邮购万金油,超值灵丹妙药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洛杉矶有位中药店主梁汤姆 (Tom Leung)以积极主动的行销策略而令其中药店名声大振、生意兴隆。梁频繁的在洛杉矶的报纸上刊登广告,向外界声称自己是皇家名医之传人,在圣诞节时给他的病人们寄贺卡,还将日历和印有他的草药公司的名字的尺子作为礼物送给他的病人们。由于生意在当地做得很好,他又开展了邮购业务 -- 给那些填写了自己慢性病症状的病人们邮寄中药。梁最著名的畅销药品是万金油,他用它给病人治好了从牙疼到蚊虫盯咬等数不清的毛病。他还将万金油命名为“世界上最具超值效果的灵丹妙药”。随着他的名声传播,他很快变成了可以负担得起豪宅,雇得起佣人,厨子,和家庭教师的有钱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