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我国部分企业出现困难,大量农民工因此失业返乡,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面临就业难。
同在经济寒冬里,返乡农民工陈凡顺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将自己多年在外打工积攒下的资金和技能拿出来,在家乡党委、政府帮助下,自主创业,办起了一家环保、节能的新型建材公司。一年多来,这家位于江西赣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型建材企业,由于产品适销对路,企业生产逆市上扬,现已成为当地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新的就业点。
陈凡顺的打工经历十分坎坷,创业故事更耐人寻味。
沿海打工 风餐露宿
十几年前,在江西兴国县兴江乡中学高中毕业后,陈凡顺听说厦门新办企业正需要大量农民工,从没出过远门的陈凡顺,就这样怯生生地开始了自己的寻梦之旅。 来到厦门后由于一直联系不上同乡,陈凡顺只好流落街头。夜幕降临,他在公园草坪上睡觉,太阳升起,他到各个工地上转悠,那时候来自江西的民工很多,一听到熟悉的家乡口音,他就凑上去寒暄起来,再顺便蹭顿饭。 整整一个星期,他被小偷光顾过,被保安审问过,被工头驱赶过……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老乡打工的厂门口,耐心等到下班时分,在人流中找到了老乡的身影,这才结束了盲流生涯。 第十天,他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启事,进了厦门糖厂打工。为了站稳脚跟,他做过很多工种。在蔗渣车间,要将沉重的蔗渣一担一担挑出来,风雨无阻;在炼糖车间,要去码头上扛进口回来的红糖,一袋就是100公斤…… 一年多的劳作,他敏锐地发现,糖厂的许多车间都需要大量的民工。而在自己的家乡,富余劳力比比皆是。如果把家乡的富余劳力组织起来,集体承包他们的车间,既为家乡的劳务输出做了贡献,又可以让自己实现从打工者到管理者的转型。 说干就干。1992年下半年,陈凡顺回到老家,组织了数百民工前往厦门糖厂务工。当时该糖厂500多名工人当中,有200多人是陈凡顺从兴国输送过来的。陈凡顺还组织民工承包糖厂的车间,一个车间原本要100多名工人,陈凡顺承包下来,只要90人就够了,人力节省了,效率提高了,民工们的待遇也提高了。榨糖是季节性劳务,每年立冬后的连续3个月都是生产旺季,为了干好这份来之为易的工作,陈凡顺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