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网络的规模效应
本章导读:经济学中,规模效应是指长期平均总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王正华深谙此理,他花了近十年时间织成一张大网,由此产生的规模效应不仅使春秋旅游独占全国第一宝座至今,而且还为抢占下一个战略制高点奠定了足够的高度。
1994年,美国第三大商务旅游公司罗森布鲁斯的副总裁前来拜会王正华。听了王正华的经营理念后,美国人说:“你的理念跟我们100多年前的创始人老罗森一样。”
王正华笑着回答:“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
美国人顿时傻了眼,“老罗森死了100多年,你们怎么可能是同一个老师?”
王正华说:“这个老师,是市场!”
这一年,王正华50岁。也正是在这一年,春秋一举登上了全国旅行社第一的宝座。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如何能保持春秋的领先优势?国外先进的运作模式告诉王正华:在散客市场,旅行社不应是“集中式”的航空母航,而应是“分散式”的联合舰队。分社的分布广度决定了旅行社能做多大、多强。
王正华分两手织网,开了中国旅游业之先河。
一手建立电脑网络体系,在其他同行依旧采用手工操作预订时,春秋国旅率先采用电脑进行联网操作,实时高效、准确无误。
另一手运用国外已经很普遍的代理商模式,通过优厚的佣金制度来吸引中小旅行社加盟。在每一项旅游产品里,王正华坚持“拿小头”原则:只拿利润的10%、其余90%归代理商。
而在管理机制上,国内旅行社通行的做法是水平管理,即导游掌握旅游链上的多种资源,大权在握致使违规行为屡禁不止。王正华则采用的是垂直管理,成立独立的导游、采购、旅游线路和监督等职能部门,结构上的调整加强了高层对各部门的管控。
这是一场极为艰难的扩张,每到一处,春秋都会遭到当地对手的残酷打压。“那几年每年投入500~700万元在设立分社上,几乎把全年的利润都撒到全国各地了,投了上千万元,却迟迟不见盈利。每年最怕就是开职工代表大会,不好交代啊!”
当时一些员工批评道:“利润不用来发福利、升待遇,全拿去开分公司了!”“你们都是好大喜功!你们都是梦想主义者!”这些话深深刺痛了王正华。
既然事实已经证明了正在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王正华显然没有理由因为暂时的困境而止步。他一面苦口婆心地说服员工,一面顶着压力继续扩张。
成功的曙光没有让王正华挨得太久。3年后,他苦心打造的“分散式”联合舰队开始显现威力,仅上海地区门店的月营收,就呈现出60%~70%的增长速度。
电脑网络体系使得春秋的网络时刻保持灵敏;佣金制度使得春秋的网络越织越大;垂直管理保证了网络的健康发展。至今,春秋形成了一张“上海50余家门店、全国31家分社、3000余家代理商、3000余个电脑网络终端”的大网,不断地从全国各地“网罗”散客资源。
当游客规模越大,包酒店、包车、包飞机的数量就越多,付出的单位采购成本就远远低于其他旅行社。规模效应保证了春秋国旅稳坐于旅游业的王座,也让王正华有足够的底气去想一些以往不敢想的事情。
当时,国航的国际航班有一个国内航段,一架380人的航班到了上海后,会下来200多个旅客,而后这个航班就空着200多个座位飞去北京。
王正华找到国航的市场部经理问:“200多的空位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你把这个空位卖给我怎么样?我给你市场价的1/3!”
经理顿时傻掉了,“市场价的1/3!哪有这么弄的!”
王正华解释道:“飞机空位你什么都得不到,一个座位800块的市场价,我白送两三百元给你,何乐而不为呢?”
经理思忖再三,认了王正华的理,但也提出了条件:每个月必须卖5000张票!
王正华一算,每月5000张,一天200张,在春秋国旅的网络中,上海到北京每天就有500多人的量,这笔买卖完全能做!结果,低价所引爆的需求大得出人意料,第二个月的销量就突破了15000张!
第四章:全民公司
本章导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激励是,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然而春秋人对于工作的敬业,对于社会的责任,则远远超出了一般的经济学所能解释的范围。春秋公司属于每一个春秋人,春秋的成功源于每个春秋人共同的精神与信仰。
“任何一个时代,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一个部落、一个企业,都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信仰,带领千百人去完成既定的目标。”这句动人心魄的话,出自春秋的内部学习文件。
2002年,春秋国旅的外部扩张已经步入正常轨道,要将公司再提升一个台阶,就必须对内部进行改造。恰逢旅游局领导发出了信号:旅游业需要多种产权,也可以有私有制企业来把市场蛋糕做大。一场股份制改造在春秋国旅适时而生。
其实,早在1990年代,王正华就已经开始研究企业体制改革。他甚至还起草了一份“全员持股计划”的报告,兴冲冲地跑到北京,把报告交给当时负责全国体制改革的高层领导,收回来的报告上赫然写着“很好”两字,但没有具名落款。他说,如果有落款,他一定会将这个计划运用在春秋国旅上。
由此可见,改制对于王正华来说,并不是谋取私利的工具,而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给公司注入活力的法宝。作为创始人并毕其20年心血于春秋的王正华,即使绝对控股51%也无可厚非,但他最终敲定的方案是:自己控股20%,5%给长宁区政府,65%分给23位高管,余下10%分给一些老员工。至今,公司内部股东已扩增至近90人,越来越多的部门领导和骨干成为公司股东。此外,春秋还派发了400多个只有分红权而没有所有权的干股,以奖励优秀的普通员工。
王正华对记者说:春秋的资金实际上是干部和员工们一起创造和积存起来的,是每个春秋人奋斗的果实。这样分配股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管理层为大家谋利益、大家信任管理层”的企业文化氛围。
利益的激励属于经济学范畴,而精神上的鼓舞和凝聚则是王正华的平民经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王正华告诉记者,他是一个老党员。如今的春秋设有二个党委、一个党总支和十三个党支部,把骨干发展为党员,把党员练就成骨干。于是,一种千金难易的精神,透射出信仰的光辉,照亮了春秋人奋勇前进的征程。
一次,由于一时拿不到票,300多名旅客滞留北京,情势十万火急。现任美国分公司总经理的黄静当时正负责北京片区,由于休产假刚回到上海。按公司规定,此事应该由黄静回北京解决,但她要是走了,才生下来一个多月的孩子就得断奶。王正华本想找其他人顶替黄静,但思来想去最后发现,其他人都没有把握能解决好此事,非得在北京工作的黄静不可。
可是,一想到要断奶的孩子,王正华就开不了口,他陷入了左右为难的矛盾中。谁料黄静得到消息,立马从家里赶到办公室主动请缨,要求立刻去北京。
王正华对她说:“这不是开玩笑的,你的孩子怎么办?”
黄静语气坚决地回答:“这样危急的情况,只有我去才能解决,我非去不可!”
再三推诿不过,王正华答应了她,随即便到她家里去看望她的孩子。黄静抱着熟睡的婴儿说:“公司出现危急情况,我如果不去,会后悔一辈子,不给孩子吃奶,我或许也会后悔。”听着黄静的话,看着襁褓中的孩子,王正华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
在后来的干部会上,王正华对大家说,这个孩子刚刚出生就为公司做了奉献,我们要永远关心这个孩子,要给这个孩子最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王正华说,春秋人的心,掏出来都是赤诚的。春秋公司属于一群用热血写春秋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