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要实现这一想法,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潘泳虽然是苹果迷,但对iPhone的架构,以及硬件知识却是一无所知。他连电路图都不会画,甚至连电阻、电容都弄不明白。
但这并没有阻挡他的热情。他从电路板到模具设计,一件一件地去自学。这和三十多年前乔布斯在美国旧金山的车库里研发第一台个人电脑的情形颇为相似。只不过,他比乔布斯更幸运,生在一个已然实现信息化的时代。
面对攻克不了的技术难题,潘泳唯一能够运用的工具就是搜索引擎,而他用得最多的是谷歌——因为通过这个可以找到国外的工程师以及许多技术论坛和苹果公司的一些开放性资料。
这些工程师都异常热情,不但对他提出的问题有求必应,而且知无不言。在这种艰难的交流中,技术难题被一个接一个地攻克。
然而,2009年3月,谷歌宣布退出中国,搜索突然变得很不稳定,他们的研发工作随之陷入停滞。
他尝试通过百度去请教一些国内工程师,要么没有回复,要么回复得很直接,“可以告诉你,说,给多少钱吧?”
潘泳形容说,“就像到了世界末日,感觉苹果皮肯定是出不来了。”
所幸的是,谷歌在香港租用了新的服务器,他们的工作才得以继续。六个月后,他终于用iPod Touch实现了通话和短信功能。
发财梦
他既要编写软件,又要找各种材料,整天待在那个小仓库中,“连吃饭的时间都觉得浪费”。来深圳一年多,他除了电子市场,没去大梅沙等其他地方游玩过,没有女朋友,甚至连自己曾喜欢打的台球也放弃了。
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兄弟俩原本单纯的想法也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如果这个外设做得足够好,兄弟俩隐隐约约地觉得,“或许还可以拿来卖”。
2009年12月,潘泳辞职了。他搬到了姑父家的一个废旧仓库里,决定全身心地来做这件事情。
这距离他毕业工作尚不足十个月,而他的手上,只有八千多元钱。但他的目标非常明确——要将这个东西做得和苹果的产品一样好。
这是个更难的活,因为他学的是软件开发,对硬件很陌生,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学。
设计方案做了十几个,因为没办法和iPod Touch的完美机身融合到一起,被兄弟俩不断否定。
那时,在江门上班的哥哥潘磊不时过来看看,和弟弟一起讨论。最终,室内设计专业毕业的哥哥提出了一个方案:做一个外壳,将“iPod Touch”包裹进去。
一开始的产品并不完善。有来电时,界面会弹出消息框,但无法显示来电号码和来电人姓名;要想结束通话,甚至都只能由对方挂断。
弟弟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他既要编写软件,又要找各种材料,整天待在那个小仓库中。来深圳一年多,他除了电子市场,没去大梅沙等其他地方游玩过,没有女朋友,甚至连自己曾喜欢打的台球也放弃了。
忙不过来的他开始说服哥哥,动员他过来一起做。潘磊在江门和两个朋友合开的装修公司生意其实不错,已经怀孕的妻子不愿他离开,为此吵过很多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