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三年前,他们的父亲被查出患有多发性骨髓瘤,至今仍在天津治病,每个星期都要花费近万元。
但他不忍心拒绝弟弟,也考虑到可能的市场前景,他决定赌一把。离开江门,去深圳与弟弟一同创业。
他们的投入越来越大。因为电子零部件一般不零卖,他们就只好一打一打地买,常常是为了买一个电阻,要花上十倍的价钱。而开一个手工模,就要一千多元。为了测试效果,他们开了十几个模,仅这一项就花了一万多元——这已经够买两个iPhone了。
到了7月份,技术难题基本解决,兄弟俩决定,试探一下市场。他们给这款产品取了个形象的名字,“苹果皮520”,谐音“苹果皮我爱您”。同时准备注册个公司,取名“衍生科技”。潘磊解释说,“苹果皮从苹果衍生而来,所以用‘衍生’之名。”他还用己之长,为公司设计了LOGO和一整套形象识别系统。
7月16日,吃过晚饭,兄弟俩找邻居借来一个iPhone当参照物,哥哥拿相机,弟弟演示,倒腾了两个多小时,制作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段视频。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网上的反响会那么大。他们公布的官方交流群当天就爆满,加不进来的苹果迷破口大骂。他们接着又开了第二个,第三个……但每一个,刚开几个小时,就再度爆满。
给他们提供仓库的姑父其实一开始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直到有一天,他上网斗地主,看到了有关“苹果皮520”的报道,他才知道,原来这对兄弟,“干出了一件大事”。
山寨厂商紧随其后
山寨苹果皮与“苹果皮520”架构相似,也能实现在iPod Touch上通话和短信功能。只不过价格比兄弟俩公布的388元要高出近一倍。
在看过那段69秒的土豆视频之后,想找他们的人,就留下自己的手机、邮箱和电话,称“有大量采购”。
深圳另一家注册于2002年8月的同名公司的网站,访问量在7月16日后突然暴增。8月20日,当南方周末记者拨通网站上公布的手机号时,不等开口,对方直接说,“找衍生吗?这里不是!”怒气冲冲地挂了电话。
而在兄弟俩建立的官方论坛上,“皮粉”们——一个全新的粉丝团——迅速诞生。一个注册名为王二的网友嫌官方设计的苹果皮标志不够好,在论坛上公布了他设计的新方案。其中一个,将苹果标志残缺的哪一块补了上去。
铁杆“皮粉”自称,每天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论坛有无最新消息。交流群里,出现频率最高的问候语是:谁知道什么时候出货?
一些手机网站也主动找到他们,称可以帮其评测,请其快寄样机。对“草根电子产品”来说,向各大垂直电子网站“送检”,然后发表使用体验,这是最廉价也最有效的推广方式。兄弟俩求之不得。
8月5日,垂直电子网站的编辑们在试用了这款“苹果皮”之后,“感觉不错”,“Touch瞬间变iPhone”的体验帖被各电子网站放到了显眼位置。
然而,让兄弟俩没想到的是,就在他们的视频挂出半个月后,一款名为Tphone的同类产品,出现在了中关村和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上。
这款产品选用了质感更好的磨砂硬壳,中关村在线发布的评测报告显示,山寨苹果皮与“苹果皮520”架构相似,也能实现在iPod Touch上通话和短信功能。只不过价格比兄弟俩公布的388元要高出近一倍。
兄弟俩这时才意识到,他们最有竞争力的,其实是这个创意。当他们将这个创意曝光之后,强大的山寨厂商们就已经开始了行动。
与他们相比,这些山寨厂的实力无疑更强,它们有动辄上千万的资本和研发团队,同时还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渠道。以往,苹果公司每推出一款产品,十天半个月之后,在深圳华强北几乎都能找到“水货”版本。这些山寨厂商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模仿能力极强,而且速度很快。
而他们如果要实现批量生产,需要投入更多的钱——而这正是他们缺的。8月初,北京的一家风投曾经主动找到兄弟俩,询问技术细节,但后来也没了下文。
做一台“苹果皮”,至少需要找5家代工厂,包括电池、主板、通讯、外壳、组装等环节。眼下十一临近,正是手机生产高峰,有实力的代工厂并不好找。潘磊粗略估计了下,如果真正运作起来,投入至少要五六百万——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他们从开始就忽略的问题,此刻出现了——“苹果皮”是否侵犯了苹果的权利?他们咨询了五个律师,但没有一个律师能告诉他们明确的答案。
他们想过申请技术专利,但咨询过一圈之后,兄弟俩决定放弃。一是不知这个技术能不能申请“技术专利”;二是审批时间大概需要一年——等批文下来,他们的产品也早已被“山寨”打败。
从开始到现在,兄弟俩投入了近10万元,父母支持了4万,其余都是哥哥潘磊的积蓄。他们曾打算先卖一部分产品,赚回钱后再投入生产另一批。
7月底,他们找了一家小厂,订购了200个。然而,初出茅庐的他们没想到的是,当这200个产品运到家之后,才发现,能用的只有60多个。
原本在淘宝上挂出去的销售信息,被临时下架。一些人开始在论坛内大骂他们是骗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