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丈夫去世,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谢贵芳身上。1979年,谢贵芳退休,单位一次性给了1100元。当时,谢贵芳的四儿子杨树安和六儿子杨树元赋闲在家,幺儿杨小林还在读书。谢贵芳的眉头皱紧了:这日子怎么熬啊?“要不你还是卖凉粉嘛。”老姐妹帮谢贵芳出主意。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允许搞个体经营,不如重操旧业,谢贵芳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6月1日,“牛市口凉粉店”正式开张,经营凉粉和小笼包子等。“没有放鞭炮,没有摆花篮,没得任何仪式,我们在30多平方米的店铺摆了6张桌子。四哥、六哥、老妈齐上阵,还请了两个服务员,就算开张了。”
争议声中 低调添置彩电收音机
杨小林回忆,店铺就在当时的胜利电影院对面,成都无缝钢管厂、成都工程机械厂等众多大企业都在附近,这是整条街乃至整个城东的第一家个体餐饮店,几乎毫无竞争对手。加上街坊邻居都知晓母亲的手艺,开张头天,顾客就排了200多米。“很多顾客就蹲在路边吃,路边堆了一排吃过的碗筷。”一家人都没想到,这一角钱一碗的凉粉、一角五分钱一碗的肥肠粉和4角一笼的小笼包,一天竟然赚了200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