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之变
“我没觉得自己是不务正业。”说这话时,去年刚毕业的法律系本科生朱玉,正在著名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中“厮杀”得起劲。小朱现在的主业是在“淘宝网”上卖蜘蛛,副业是自己在游戏中依靠战绩获得虚拟的武器装备后,在现实中卖给其他需要的玩家。这样的“择业”不是心血来潮,因为“大学毕业前,我做过一份个人分析表,发现自己不适合‘朝九晚五’。现在不错,月收入稳定在几千元……”
像小朱这样的如今不在少数。2001年复旦新闻专业毕业生小刘颇为感慨:“记得1999年一天下课后,有人通知来了两个哈佛大学休学生和我们座谈,内容就是创业,他们将其称作‘头脑风暴’,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创业的概念。当时我们的感觉,创业是只有陈天桥、马云这等人物才能去做的事。”
而如今,如果小朱们的“虚拟”创业还让人无法看清,那么走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松江校区,创业氛围可谓扑面而来。
学生食堂三楼,是学校专辟的“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漫步其中,整个楼面被隔成几十个单间,每间代表一学生公司。透过玻璃,可见“学生老板”们忙碌的身影。从最多的各类“咨询公司”,就是为同学介绍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金融咨询等,到运作大学内的二手交易市场,提供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公司,承办各类讲座的文化传播公司,等等,五光十色,眼花缭乱,而又像模像样。在学校帮助下,这里的“学生老板”走了一批又来一拨,他们在这个相对狭窄的市场里,积累着自己的经验,再逐渐“下海”。据外贸学院党委副书记楼巍介绍,仅目前在校生中,参与各学生公司工作的就达2000多人。
从虚拟小店到现实公司,不拘一格,不定一式。虽仍不乏似乎底气更足的专利、高科技创业,但更多的大学生们做出了更为宽泛也更为实际的选择,丰富改变着大学生创业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