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之变
细细分析我们的大学生创业,伴随1998年的第一次高潮,是另两件引人关注的事件:从这一年开始,大学开始扩招了;同样是在这一年,上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炮而红,韩寒代表“80后”一代宣布:“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这两件极富象征意义的事件,是一个闪亮信号: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样的形容不再合时之际,人们逐渐略带惊讶地发现,曾经的“天之骄子”在有些地方已开始过剩。同时,就在第一批“80后”学生开始进入大学的2000年,人们再次惊讶地知道了一个新名词———互联网泡沫。第一批学生创业的精英们大多在短暂的三年躁动高潮后,迅速消失。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知和态度开始发生变化,而面对就业压力和先行者的教训,“80后”大学生创业者们的调整更迅速,务实是生存之路。
“当时我们谈创业叫‘头脑风暴’,而现在的学生创业,什么事情都能做。”2001年毕业后并未创业的小刘,如今在沪上一家媒体工作,她笑着说,“真的很佩服他们的点子和苦功,创业就应该这样。”
“80后”成为创业主体,意味着他们必然会将新一代的思维纳入体系。“我们现在卖的是创意和苦工。”明洋如今和两个同学一起开办广告公司,前不久为沪上一知名地产企业做宣传,从雇人员、找场地、搞海报到整体内容策划全包,“3天活动,每天只有6小时,可准备的那个月我们没一天晚上12点前睡觉,后来每天还要把租来的椅子数清,确认没丢才能睡。”
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知和态度转变。“当时我和他爸爸都听了他的个人分析,觉得有道理。”小朱的妈妈说,“放弃专业是可惜,但靠专业也不一定能成功。现在社会竞争太激烈,他们必须找到自己的切入点,做什么都行,成功没有复制谁的,最重要是不要眼高手低。而且现在社会这么多元化了,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做小老板有什么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