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制定科学的业态比例分配
在进行机场商业业态组合时,各业态的比例确定是商业管理方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他们经常会提出,餐饮是不是设多了阿?精品与品牌服饰设少了阿?等问题。在进行业态比例组合时,我们经常会谈到购物中心的业态黄金比例设置,即购物、餐饮、娱乐按5:3:2分配。谈到要基于客户消费需求调研,以客户为导向等原则。
实际上,机场商业与一般商业在业态比例分布确定时,最大的一个不同是,机场商业不但具有销售性目的,还带有产品宣传展示的功能。业态组合不单要与旅客的消费需求匹配,还要站在商家的角度充分评估出机场立足于区域经济、城市形象、客流结构等因素带来的商业展示价值的大小。只有将旅客与商家这两部分客户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再进行需求的拆分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业态比例组合。
4、 处理好业态聚集与分散的关系
机场商业业态的组合要处理好聚集与分散的关系,有些业态,如精品、服饰应充分发挥业态聚集带来的聚客效应,尽量集中布置。布置的位置可沿着主要人流通道的两侧,主力店与次主力店要交叉布置,通过主力店的锚固作用,带动次主力店的客流,同时结合建筑条件,在人流速度较缓的地方布置主力店,延长旅客停留时间,形成一个局部购物消费主题。
有些业态,如餐饮、书籍音像、便利店等业态应考虑一定程度的分散,一方面是考虑到在不同区域都能满足到旅客的即时需求,另一方面象餐饮、书籍音像都是旅客停留时间较长的业态,这时可适度的将这些店有机嵌入到精品、服饰聚集区中,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举个例子,我们看到国外许多机场在精品与品牌服饰聚集区的中央,可能设置一个可观察整个区域全景的餐饮店,旅客在消费的同时可很方面的观察到周边商业,这实际上将旅客在精品与品牌服饰店的一部分购买决策时间放到了餐饮店内,能极大的促进整个区域的销售。
5、 要注意业态布局的层次感与立体感
在商业业态定位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提到定位为高档、中高档等类似字眼。
但即使在整体定位确定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区分不同区域在商业档次、功能布局上的差异性,或者说叫层次感与立体感。否则商业无法给人形成清晰的印象,旅客消费时也感到无所适从。
这里笔者想借用商圈理论中的“商业中心地模型”说明业态布局的层次感与立体感思路。简单的说,商业中心地理论将商圈分为三级商业网点,一级商业网点要体现商业档次与规模性,二级商业网点作为一级的有益补充,通过专业化与一级形成互动,三级商业网点要考虑功能的完备性,以满足中低档需求为主。
以机场隔离区商业为例,隔离区的商业再按区域细分,可分为安检区后的集中商业,旅客去往登机口的通道商业以及旅客在登机口候机区域的商业。在进行业态组合时,可将安检过后的集中区域作为一级商业网点,档次在整个隔离区中最高、不同业态形成聚集,且较为丰富。旅客去往登机口的通道商业可视为二级商业网点,重点应考虑如何形成专业化或明确的商业主题,并与一级网点形成互动。旅客在登机口候机区域的商业可视为三级商业网点,这时旅客大部分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商业档次不宜过高,业态应以便利店、书籍音像、餐饮休闲以及一部分其它业态的组合为主,满足旅客的中低档多样消费需求。
只有通过这样有层次感、立体感的业态组合才能在不同区域,对旅客的消费需求实施层层截流、消化,实现整体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结束语:以上提到的是笔者在进行机场商业业态规划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应结合机场自身的实际情况做更多的个性化处理与丰富。总体来说,机场商业业态组合是一个系统化、科学化并具备商业创造性的过程,在国内机场商业整体水平亟待提升、民航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场商业业态组合的理论与实践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