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创业过程其实就是两大部分,一个是机会识别,一个是机会开发。”张玉利说,“有关的调查发现,70%以上的创业机会其实是以前工作的一种改进和改善,大多数创业者是在做别人也在做,但他们能做得更好的事情。”
不过,与此同时,“创业老手”的劣势也同样明显。
“这类创业者可能会对以前模式的依赖比较大,他可能会盲目的坚持自己先前的行为方式。反过来就可能难以适应新的机会和环境的变化。”张玉利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创业者对创业企业的内在特点和独特性把握不好。越是经历过多次创业的人,越可能对过去经验的依赖更强。
张玉利进一步解释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和一般规律型的学习不同,创业者一般是通过一件一件事来学习的,更多是行到知的过程。这种学习其实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正如一位达人所说,你生第一个漂亮孩子需要怀胎10个月,并不意味着生第二个就只要1个月就可以了。此前的创业经历一定有助于新一次创业,但并不是完全的复制。
从创业经历到创业技能
也正因此,使得大多数创业者经过挫折之后依然还会碰壁,而只有多次碰壁之后,才可能把它积累成一种知识、变成一种技能。“这里本质上涉及的是创业经历和经验怎么转换成创业技能的过程。”张玉利说。
不过,这个从创业经历到创业技能的转换过程并不容易。没有创过业的人,很难体会到创业者那种巨大的生存压力。现金流往往成为创业者的首要关注点。许多创业者也许开始有很多好的想法,但一旦进入战场,现金流的压力常常使大家更关注销售、关注行动,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群体的决策机制可能会变得缺乏,这也阻碍了他从过去的创业经历向创业技能的转换。
所以,在看待创业型企业时,需要把创业初期企业的独特性挖掘出来,然后去看他的一些独特的管理问题。而这些管理问题的解决,其实就是对传统管理的创新。“比如说一半的工作有计划,一半的工作是没有计划的,计划跟不上变化,这是时代客观存在的问题。但并不能说这个社会不需要计划,反而越是变化快越需要计划。创业企业在创新、快速行动,以及风险承担上比大公司做得更好,就可能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变化。”张玉利总结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