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数据的波动本来不必大惊小怪,但整个世界天天在谈论欧洲几个国家面临主权信用破产和欧元崩溃时,中国10月一些经济数据的下滑引起了人们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
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故事,很早就有人提出来,“末日博士”鲁比尼也好,“空头大师”查诺斯也罢,看空中国者年年有,今年还特别多。但国人大多不会当真,毕竟如果老外的预测能准确,中国早就崩溃好多次了。
不过,最近紧张又悲观的气氛使得把“硬着陆”当真的人多了起来。10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落到了50.4%,单月回落幅度达0.8个百分点。社科院重点金融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告诉《英才》记者,10月PMI的不景气主要缘于大企业景气下滑,因为地方政府停工了一些项目,导致了与此相关的重化工业遭挫。
民生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滕泰则认为,PMI从年初开始就呈现一个平缓下滑的趋势,但从8月开始由于补库存的原因而出现了一个小反弹,如果把库存周期因素剔除,就不会看到10月单月“暴跌”的现象。
PMI还反应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出口订单的下滑比较厉害。从8—10月,出口增长幅度从24.5%下降到了15.9%。再看拉动近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没有在10月出现明显的整体下降,但从今年6月以来,中央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连续5个月为负。在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以及地方政府投资减速的预期之下,固定资产投资急速下滑的预期强烈,因为房地产投资与地方政府主导的两项投资加起来要占到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左右。
“三驾马车”中除了出口与投资之外,消费的增长状况还算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基本维持在17%以上。
“消费基本不变,投资会往下,出口不好预测。未来决定关键还是看投资。”滕泰告诉《英才》记者。
风险窗口期
“从大概率看投资应该是保持一个减速趋势,减速的背后有‘主动’和‘被动’两种因素在起作用。”刘煜辉对《英才》记者说道。
从主动上看,刘煜辉认为,过去一年多时间,中央决策层意识到了通过政府投资顶住经济下滑这种政策搭配的可持续性越来越差。危机之前可以用传统的方式来平滑经济波动,是因为超常规模的出口吸收了政府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而现在这个基础不存在了,宏观负面效应则显现了出来,如政府债务风险、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通货膨胀等。“这些宏观问题的出现,政府也感到所谓宽财政和紧货币这种搭配是不可持续的。”
从被动上看,在房地产调控的背景下,土地出让市场陷入冷清,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出现恶化,银行放款意愿下降,导致的结果是地方政府从财力上就不可能再维持过往那种大规模的投资。
滕泰认为,补库存还能维持个把月,而下一个去库存周期会在四季度末开始,因此明年一季度会延续下滑态势,甚至下滑得更快。滕泰预计,仅投资一项下滑就会使得明年GDP增长率从9.3%下降到8.8%,再加上“算不准”的出口明年表现可能会很差,可能使得明年GDP增速下滑到8.5%甚至以下。
“一季度肯定是出口的风险点,房地产投资随时可能下滑,出口一季度不出问题,全年可能就不会出问题。”滕泰告诉《英才》记者,“房地产在过去10年对经济增长做了很大的贡献,未来肯定不是支柱产业了,今年还能撑一段,明后年肯定会大幅下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