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告诉《英才》记者,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出口已经出现剧烈下滑,但固定资产投资还没有出现明显下滑,因此关键还要看今年四季度与明年一季度的状况,而在物价缓和之后,明年三季度出现反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郑超愚还告诉《英才》记者,“美国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是0.4%、1.3%、2.5%,虽然全年过不了2%,但趋势是上升的。”
因此外部经济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而地方政府投资这一块,郑超愚也认为问题不大,与之前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强硬立场相比,就目前地方债开始试点来看,中央政府的态度发生了些许变化。
政策敏感期
虽然对今年四季度与明年一季度经济下滑的看法比较一致,但是对于经济下滑背后的经济逻辑,各方观点有所不同,而这也关系到政府下一步宏观政策的方向。
刘煜辉认为,政府有必要延续三季度以来的宏观政策,即主动让投资减速。虽然接下来的两个季度经济会出现下滑,但刘煜辉不认为会出现硬着陆的情况,理由主要有两点。
首先,中国投资往下走的同时意味着中国的进口会减少,而影响经济增长的是净出口,因此,进口的减少某种程度上就抵消了出口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国宏观政策的实质是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从属,财政扩张带动货币扩张这样一种模式。因此,政府投资的减速实际上就去除了通货膨胀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企业的生产成本就能够下来,货币政策的空间也会被打开。
“如果按照上半年宽财政、紧货币的政策组合,很有可能会导致滞胀的局面,而如果政府的经济活动主动减速,就很可能出现总需求与物价双降的局面,这是经济软着陆的必然形态。”刘煜辉说道。
滕泰则认为,无论从短期、中期还是长期来看,中国经济都是往下走的,中国并不需要保持过去那么高的投资增速,因此政策的重点是防止投资台阶式地下跌。“如果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掉到20%以下,那就是硬着陆,如果能够维持在20%、21%,那就是软着陆。”
在宏观政策上,滕泰认为凯恩斯主义的一套需求管理已经可以抛弃了。滕泰对《英才》记者说道,“过去10年中国在需求管理的死胡同里转来转去,本来想熨平经济周期,反而把周期放大了,本来想把周期弄得长一点,结果过去三五年一个周期,现在一年一个周期。现在应该从供给学派上去着眼。”
所谓供给学派上着眼,直观地理解就是出台有利供给增加的政策,比如减税、反垄断、放松管制、私有化、民营化。“我们过去这些年太注重凯恩斯主义的周期调控了,一下子踩油门、一下子踩刹车,对改革和战略的东西考虑的少了。供给学派的阻力大,因为它涉及到的是改革。”
郑超愚则认为,“只盯住一个经济增长速度,认为速度正常了经济就正常了,不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多少?不是想象中的8%-9%就可以的,一次危机不可能使潜在增长率有如此高的回落。”为了推进经济正常化以及在西方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来说,政府投资和低利率还是必须的,还有减税政策也很迫切。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