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优点众多,吹毛求疵反而不太恰当。但鸡蛋里挑骨头恰恰是我等人士的行当。家族企业的运转当如瑞士手表那般精准严密,但事情往往不尽人意,由此催生了一个行业,专为家族企业解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在本文及本专栏接下来的大部分文章当中,我将探讨大多数家族企业深陷困境的原因。这件事情别人也做过,但我觉得直击新老一代企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像家族企业顾问惯常所作的那样,只着眼于家族王朝的继承者——更有助于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看最常见的问题:家族企业创始人(通常是男性)出于子承父业的希望安排子女进入公司后,往往无法适当地调整心态,从一个父母的角色转变为导师;这两种角色看似相近,实则泾渭分明。父母的角色主要是保护孩子——这近乎天职,爱子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父母会尽可能保护孩子免受伤害,远离潜在的危险。导师则是栽培学生的专家资源:学生与其共事,耳濡目染,锻炼技能。如若师生之间建立友谊,则裨益更大,但这也不是成功的关键。
父母可能会过于保护孩子,以致将其物化,变成自己的投资或“作品”。父亲往往认为自己最了解孩子,禁不住要做自己认为对“心肝宝贝”最好的事情,常常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即便美国总统也未能幸免:当奥巴马眼见自己的医改案在最高法院的口头辩论中面临“腰斩”——可见该法案对他来说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他立马就急了,被愤怒和保护法案的冲动蒙蔽了双眼,在法院裁决未定的情况下威胁法官,实乃愚蠢之举。为了达成目标竭尽全力无可厚非,但错判形势,威吓他人则是另一回事了。这就是过度保护孩子的父亲所做的事情:一旦牵扯到“孩子”,理智就抛到九霄云外了。
企业创始人如果对子女采取控制的态度(跟第三方欺负新人是两码事),往往会造成负面的影响。如果你教导某人必须按你说的那一套去做,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当你支使别人如何行事,对方心里的第一反应保准是“你让我这样做是不是?我偏不这样……”
相比之下,如果是导师的教导,就不那么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但即便是导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态度。有时候他们的权威会让人联想到父母,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寻求自主权,原因无非是要找回自我认同或建立自尊。教导孩子怎么做生意最好,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我曾经觉得这是两代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所必然面临的困境。但最近,我看到一个家族企业以一种优雅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效果出奇得好:企业创始人是两名大学生,在公司发展壮大、业务顺利运转之后,其中一人让自己的父亲加盟,使经营多了些智慧,多了些价值,方向也更加明确。
几周前,在我的协助下,青年总裁组织(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的一个论坛组举办了一次静修:9名非常成功的企业总裁为了做更高效的领导者,决定参加静修寻求心灵的升华。其中一位参与者名为威廉·埃利亚斯三世(William Alias, III)。他在公司创立不久并显示出盈利的迹象后,与合伙人一道邀请他父亲加盟,掌握公司三分之一的所有权。在他们看来,威廉父亲加入董事会是一个“三赢”的选择。下面跟大家讲讲事情的原委: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