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说,创业就是创业者对自己拥有的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
社会学家说,创业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辛劳、运气、组织、运用服务、技术、生产工具,同时也需要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
创业者说,创业有时是为了求存,有时是为了一种梦想,有时仅仅是为了赚钱。
60后创业
生存型
采访对象:孙先生
创业方式:中小型实业
个人资产:5000万元以上
创业历程:26年
创业年龄:28岁
改革开放30年了,当年的第一批创业者如今已经多半难以寻觅,其中固然有刘永行、刘永好、鲁冠球、宗庆后这样把辉煌延续到今天的卓越商业领袖,却也有大批不为人所知、却能够享受自己付出的艰辛所带来的收获的“沉默的创业者”。
我们很难说第一代创业者在走上创业道路时有多么宏伟的目标和理想。一份研究显示,在最早的一批创业者中,有相当比例的属于“生存型创业”,一般创业范围均局限于商业贸易,少量从事实业,也基本是小型的加工业,当然也有因为机遇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的,但数量相对较少。
和大多数第一代创业者相比,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孙先生还不完全算是被“境况所迫”而创业的。孙先生学的是光电专业,毕业后分到北京的一家小工厂做技术员。
上世纪80年代初,一种“星期天工程师”的社会现象出现了,指的是那些国有企业里技术实力很强的职工,利用业余时间替当时刚刚兴起的民营企业做技术顾问或设计产品的情况。孙先生很快就不满足于“星期天工程师”的身份了,他的主攻方向是光电技术,他毅然选择了停薪留职,在家里闷了7个月,设计出了一套可以增加镜片加工精度的半自动设备。
然而,尽管孙先生走细了腿,说哑了嗓子,三个月后,他不得接受一个现实,就是自己的镜片加工设备卖不出去。当时的眼镜店多是国营的,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层面上,没有哪家商店愿意买一台没有正规生产单位的“黑设备”;而那些买得起的单位,往往愿买进口货。
这次失败的教训给了孙先生一个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在没有做好市场调查之前,千万不要投入生产。
幸好孙先生还有些技术底子,一位朋友把他介绍给了温州一家生产照明设备的工厂。在谈到报酬时,孙先生谢绝了高薪,只提了两个要求:第一,占有一部分股份;第二,享有北京地区的总代理权。
孙先生已不记得当时有多少次来往于温州和北京之间,“我坐了快10年硬座车”。因为他懂技术又是北京人,所以挑起了北方区的总代理兼企业里的研发带头人的角色。15年之后,这家当初的灯泡厂已经是业内相当有影响力的汽车照明配件提供商,而此时的孙先生,身价已然超过5000万元。
而且,他对最初的温州合作伙伴的评价很高:“其实南方人是很有契约精神的,他们虽然很灵活,但也很诚信。可能和他们多年从商、以信为本的理念有关系。”
谈到自己的创业经历,孙先生称,主要是插队的经历和早年的挫折,让自己有了吃苦的心理基础。他也承认,很多的第一代创业者之所以失败,是在早期的成功后迅速地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奋斗精神。而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个比较清醒的头脑和坚韧的毅力,又有一些技术上的前瞻性,不过,“付出最多的还是辛苦和操劳。”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