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预算怎样做到不被人遗忘?
2004年,马云自曝自己的零预算做公关模式。“当时大家烧钱,一个下意识的考虑是害怕被人遗忘。被人遗忘,一是被投资者遗忘,一是被媒体遗忘。我觉得,被这两类人遗忘都没事,千万别被客户遗忘。被客户遗忘才是最惨的。零预算怎样做到不被人遗忘?每三个月到半年,自己到江湖上去说一说。”
从2000年下半年的“遵义会议”开始,阿里巴巴实施“公关市场零预算”,而当时马云手里还有2 000多万。马云到外面说,不仅是说,还要制造轰动,马云的“狂人”形象由此产生。
马云显然更擅长在中国制造口碑效应,不管是“西湖论剑”,还是“每天交税100万”,他清晰地了解客户最敏感的神经,也洞悉公众最易兴奋的所在。
但在微博上,马云相对动作慢点,毕竟已经过了创业期,他曾在内部点评京东的价格战一事,“此事来势迅猛,一夜之间席卷全国媒体。可见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力量之厉害,京东善于利用微博造势的技能,值得很多企业学习。”
四、没钱时如何“忽悠”内部员工
马云刚创业时,有一种“穷开心”式的激励方式,因为没有条件进行物质奖励,就会想出各种办法让大家开心。
马云在创业初期有一个“穷开心”的策略是给员工“加寿”。对于工作表现好的伙伴,在总结会时马云就会给这位伙伴“加寿200岁”,或者给另一位伙伴“加寿300岁”。甚至有一位早期的创业者,“加寿”最多,共加了9000岁,后来人送外号“九千岁”。
马云甚至给大家描述自己的梦想场景:带着团队所有人去巴黎过年。在大家已经惊喜万分时,宣布年夜饭后还发年终奖:每人两把钥匙。在大家莫名其妙时,马云说,“我给大家每人在巴黎买了一幢别墅,还有一辆法拉利跑车。”当场有人因心动过速被送进医院。
对创业公司而言,“忽悠”其实是一种信用期货,要描述它,更要兑现它。不然,就会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出来混早晚要还的。你说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