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不同于风险性:风险性是指概率分布已知情况下的后果随机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指概率分布未知、甚至有无随机规律都不清楚情况下的后果难料性。
项保华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不确定性不同于风险性:风险性是指概率分布已知情况下的后果随机性,而不确定性则是指概率分布未知、甚至有无随机规律都不清楚情况下的后果难料性。因此,市场不怕风险而怕不确定,风险尚有可能采取措施化解,而如战争、恐慌、市场崩溃、经济萧条、无视两败俱伤和浪费的竞争等不确定性,则根本无法消除,它会以非预期的方式严重影响人们所关注的吉凶得失,需要决策者去面对。
对于现实存在的不确定,在决策时试图获得最佳方案,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可能伴随着出现的问题,是不切实际的。毕竟从过程的角度看,任何决策都是阶段性的,与心中理想比,永远不够好,与此前状况比,可能已有很大的改善。所以,面对不确定,前景看不清,采取小处着手做法,积少成多,微改革、微进步、微创新,应该当作是一种常态来对待。也正是通过这种不断探索、试错前进,或许可蓄发起有助于更大突破的潜能与力量。
模糊规避
现实中,涉及模糊规避的例子很多。例如,在选择供货商时,如果一家供货及时稳定但要价较高,另一家供货时有不稳而要价较低,该如何选择?在这里,人们做出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其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一般说来,如果供货商的产品、交货期具有不确定性,肯定会给客户带来不便或造成损失;客户选择更为稳定的供应商合作,可以规避可能引起的风险损失。
针对是否存在上帝这一不确定性事件,早在17世纪,哲学家兼数学家布莱士·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就提出,过基督徒的生活是值得的。他通过类似表1的逻辑表明,如果上帝存在而人们不信,则会受到严重惩罚;如果上帝不存在而人们相信,则只是生活稍有不便。所以,相较而言,对于上帝是否存在模糊信念的人来说,选择信上帝的方案更为稳妥。他据此判定,许多人起初信仰上帝可能是基于理性的模糊规避考虑,后来借助于潜心诚意的基督徒生活,逐渐转变成了真心相信上帝,而忘记了当初的理性考虑。
通常情况下,对于模糊事件,人们会倾向于用自己熟悉的框架或理论来解释其中幻想存在的所谓规律性,从而在无意中夸大人类意图和行动的作用。例如,人们习惯于以非此即彼的方式理解模糊情况,将其看成是要么确定出现或确定不出现的事件,在事务繁多、身体疲劳致使大脑无暇仔细考虑时,情况就更是如此。结果为了便于操作,人们会专断地将一切都做简单化处理,把问题极端化为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没有中间过渡状态;按照自己熟悉的、知道怎样处理的框架将人和事物归类;故意搁置问题,拖延决策时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