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则与普遍的认识略有出入。该项计划旨在分发利润,但并非一直等到获利后,而是提前算出大致数目,以一定的条件,加在工龄6个月以上的员工的工资上。有三类员工可享有这一计划:
(1)已婚男性,与家人同住并负责照料他们的生活。
(2)22岁以上单身男性,能证明其生活节俭。
(3)独自赡养照料家中亲戚的22岁以下单身男性,以及妇女。
员工们首先领取的是其正常工资——比当时行业中的普通工资平均高出15%。然后,符合条件者领取其红利。工资加上红利,每日最低收入有5美元。利润分配率是以小时为准定的,同时参考了时薪的数额,这样,拿最低时薪的人可享有最更高比率的红利。红利与工资一起,每2周一发。譬如,一个工人时薪为34美分,其红利为每小时28.5美分——这样他的日薪就是5美元。时薪54美分的工人,红利为21美分一小时——他一天便能挣得6美元。
这是一种利润共享计划,但有其前提条件。工人及其家庭应清清白白,奉公守法。倒不是要家长式地干涉工人生活!——虽然这的确滋生了家长式作风,我们后来也因此重新调整了整项计划和社会福利部门,但我们的初衷是,一个明确的动力使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最好的动力莫过于对正直生活的金钱奖励。一个好好生活的人也会好好地完成他的工作。其次,我们也想避免因工资上涨而降低工作标准。战争时期便证明了,如果太快增涨工人工资,有时只会使他们愈发贪心,从而降低其工作能力。如果一开始,我们只是简单地提升工资数额,那很有可能工作标准也随之土崩瓦解。依据新计划,许多工人的工资都翻了一番;他们很容易认为“钱很好赚”。这样的想法会毁了工作。过快增涨工资是很危险的——无论这工人之前日薪为1美元还是100美元。事实上,比起时薪由1美元涨到3美元的工人,一夜之间工资由100涨到300美元的工人更容易做出傻事。
尽管其执行方式有时可能颇琐碎,然而最开始的计划所坚持的标准并不琐碎。社会福利部门拥有大约50名调查员,他们的判断力都是很出色的了,但要他们的判断都如出一辙则不大可能。他们时有犯错——你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期望,为了拿到红利,已婚男子会与家人同住并好好照料他们的生活。我们必须改掉许多移民工人将家租给房客的陋习。他们将家看做可从中获利的地方,而非生活的地方。不满18岁的年轻男性如果有亲属要赡养,也可以领取红利;单身男性如果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领得。数据记录能最好地证明该计划本质上是有益的。刚实行这项计划时,有60%的工人符合标准;6个月后,78%;1年后,87%。而1年半后,只有不到1%的人不符合标准。
高工资也带来了其他益处。当1919年最开始的计划实行时,我们雇了14000名员工,且为了保持14000人的常规劳动力,每年必须招工53000人。而1915年,我们只新招了6508人,且他们大部分是因企业发展而新拓的。但如果以过去的工人流动率和现在的生产规模计算,我们一年该招20万工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厂里的工作都是一学就会,我们也不能每个早上、每一周、每个月都招进新人;因为,即使一个人在两三天内便能以合适的速度完成一定量的工作,如果有了一年的经验,他总归比刚开始时要熟练。改变了工资制度后,人事变动不再给我们造成困扰。要给出确切的数据也很难,因为当我们未全面开工时,我们让员工在各部门轮流更替,使得工作在最大范围内进行分配,所以很难区分自愿和非自愿调离。现在,我们已不记录数据了;我们都不太为人员流动劳神了,所以也不再专门记录数据。据我们所知,每月人员流动率仅约为3%至6%。
之后我们对这一体制作了变动,但从未背离以下原则:
如果你期望工人投入时间与精力好好工作,那就稳定他的工资。这样,经济上他就再无后顾之忧。这会得到回报的。在支付丰厚的工资与红利后,体制调整前,一年红利总额约为1000万美元,我们所获利润表明了,开出优渥的工资是使企业获利的最好方法。
有人反对这样按表现发红利的工资支付方式,认为这会导致家长式作风。企业不容许家长式作风的存在,那种探听员工个人隐私的福利工作已过时了。人们需要咨询,需要帮助且通常是个人化的帮助,为让工人们有尊严地生活工作,这些都应做到。然而比起来自外部的社会福利工作,这种投资参与的计划,广泛、可行,更能巩固企业,加强组织。
在不改变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对工资支付方式作了变革。
雇主指望着一年的盈利,工人也得指望一年的收益。但他们都得按周来工作。当他们能以可接受的价格接到订单或找到工作,他们就可以开工。经济繁盛时期,订单和工作机会纷至沓来;萧条淡季则少之又少。企业的状况总是要么大享肴馔,要么就食不果腹,生意总是非“好”即“坏”。无论何时,都不会出现人人都感到自己拥有太多,自己太过于舒适幸福的情况;然而有些时候,虽然世界对商品、机器对工作的需求量虽达到惊人,这两者——需求及满足这一需求的方法,却硬是被金钱阻隔开Cye.com.cn。
生产与管理都时好时坏。我们不是稳步前进,而是断断续续地发展,一会行进过快,一会则全然停止。当有许多人都想买东西时,便称货物短缺;当没人想买时,又说是生产过剩。我知道货物总是处于短缺状态,但并不认为会有所谓的生产过剩。在一定时期,我们可能会积压过多不对路的商品。但那不是生产过剩,而仅仅是不经思考的生产。也有可能因为定价过高而积压商品,那也不是生产过剩,应归咎于糟糕的管理或筹措资金方式。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