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Who 人员分为几大部分:
受邀人员:主办方领导,特邀嘉宾,明星嘉宾,媒体自媒体及其他意见领袖(博主,微博大V等),粉丝;
工作人员:公司内部工作人员,外部公关公司,活动公司,演员(不是指明星,是活动中表演者),主持人(很重要),礼仪,外请化妆师,摄像摄影师。
先说受邀人员,要提前拟定,与场地预定一样,越重要,越热门的领导,嘉宾,明星越要提前预约。明星的费用较高(动辄几十上百万一场),但是许多电视,时尚媒体都是冲着明星来的,他们主要带来传播效应,所以时尚发布会,特别是奢侈品,一定会请有档次的明星来“站台”,当然,明星也有风险,因为是名人,所以一定要注意近期形象是否健康,有无负面,当然,有些大胆的品牌专门会请话题明星,引发关注,反正这事把双刃剑,就看如何把控了。
而对于互联网发布会,通常主角很简单,就是产品和老板,不需要请明星来站台,反而嘉宾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合作厂商,重要的业内人物,有影响力的媒体等等,这时候,设计好嘉宾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又或者说,只要请对了人,未必需要给他们设计话题,只要高层之间提前有良好的沟通和意见碰撞,就会在现场产生火花(当然,大佬们的时间可不好book,可以提前安排通电话或会议室聊到,也可在发布会前的休息时间专门请双方安静的聊聊)。对于这些比较尊贵的客人,一定要有专人招待和引导,要安排特别房间进行休息和化妆。
对于媒体,通常提前1到2周通知便可(除非请level非常高特别忙的主编等),但一定要多次确认(电话,邀请函,出发前确认,短信等)。不同的活动,自然邀请的媒体和意见领袖不同,不过现在时尚大趴也越来越重视网上意见领袖(KOL, Key opinion leader)的意见,网络红人们看秀现象越来越多。像小米这样的发布会,则简直就是粉丝们的狂欢。
再说工作人员。 通常公司内部,公关公司和活动公司三个部分为核心人员,要形成工作组,发布会前就要经常开碰头会,保证无缝对接。会场上工作人员通常统一着装(根据发布会调性)一般比较低调但不随便,需要佩戴工作牌,很多时候工作牌根据工作性质做好区分,工作人员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一人盯一事,事事有唯一负责人”,不管在公司里是什么职位,在发布会中可能你就负责明星引导,从头跟到尾,就负责盯椅子,什么时候需要给台上嘉宾分秒不差的递上去(一场完美的发布会就是这样一个个细节串起来的)。
主持人,是非常重要的。在小米发布会中,雷布斯则自始至终自己客串了下来。其实这未尝不可,因为主持人根本的任务就是串活整个活动,还有谁比雷布斯自己更了解小米呢?时装发布会中,有时也可以让设计师自己客串主持人,而很多奢侈品,消费品发布会,通常还是会请专业主持人,有时还需双语主持。当然,请个表达和控场能力很好的名人或意见领袖做主持,也是不错的选择。
有时我们会忽视摄影摄像,化妆,造型师这些工作人员,其实他们非常重要。一般中型发布会要有摄影摄像各两名,要找熟悉相关题材的人员,一场发布会要让没来的人看到,可就全靠这几个哥们了。他们需要提前几个小时来会场,由公关公司带着告知重要时点,人物和场景,以及注意事项。拍完之后,需立刻将照片导出给公关公司选片,所以,需带好相关存储设备。化妆造型根据嘉宾和明星,演员及礼仪人数配备。重要嘉宾和明星最好有相熟的专门化妆造型师,千万别小瞧这些面子工程哦,100万的明星都请来了,别吝啬1,2万的“面子费”,别惊讶,还真是就这个价。
3、When 时间表 ( Timeline & Rundown )
对于发布会来说,时间表,就是生命线。因为时间表不仅仅是记录时间,更是把整个项目串起来,理清项目内容,以及分工负责的项目明细表。业内人士常常有timeline强迫症。只要做一个项目就要先根据发布时间倒推回去,为每一部分工作留出时间,分配好负责人,列出现在的状态以及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会有两种时间表,第一种是从项目开始准备时就列的大时间表,根据具体情况,提前2个月左右,可以分几大块,如媒体公关,活动搭建,明星嘉宾等,分给不同的负责人,然后根据各方进度随时综合协调。这里有一个木桶原理,就是如果其中一部分有不能逾越的困难,如,场地协调不了,老板不能来等,整个项目都会受到影响。另外一个时间表就是我们常说的Rundown,是发布会马上就要开始前,现场的执行表,要基于发布会环节制定,我们常说要细化到“Minute by minute” 其实真的一点都不夸张,比如在Kick-off moment 可能舞台上的讲话人手一挥,所有的布景,音乐,演员都要一齐上,简直是精确到秒才对。
有了时间表,整个团队的工作才能启动,责任也清晰了。每个人也都清楚了跨部门的问题要找谁。每个时间表都有“Deadline”死线,当然时间表的总控一定要留有余地,心里清楚dead deadline 在哪儿,因为“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都会出问题”(Ever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
(三)Communication: 是发布会的表达
一个发布会,少则来几十人,多则上千人。可我们花大力气去做,是希望它的影响力能达到千万人。
开头就说过“IDEA” 不管是小米的“产品创新”“金字塔式粉丝联动”,还是时尚奢侈品令人眼花缭乱的场景“创意”,其实都是为了“deliver message”传达信息。最近在办公楼电梯旁看了一则特别好玩的广告,里面穿梭着各种名人(如于谦扇着扇子在大街上摇摆)大家都好奇的张大嘴巴看,直到最后突然开出一辆别克车,这时,电梯也来了,所有人都不解的叹息,这是个什么意思啊?有什么关系啊?所以,发布会再炫再酷,如果没有传达出特别明确的“Key message”也白搭了。
沟通,有几种:
第一,所有会场安排都指向的同一个意思,比如某特定创新,或者风格(回归60年代)包含很多细节,如现场布置,服饰,礼品,标语等,这会让人不由自主的留下清晰印象;、
第二,发言人的讲话,come on,不要再又臭又长的一个个领导发言了,不而要“亲切,真实,鲜明”,有时一个幽默的玩笑,直指人心,要好过冗长的讲话;这里特别注意一点,就是讲稿(通常是PPT)的编写和设计,如果不会,就去向乔布斯学习吧;
第三,公关宣传:这就是狭义上的Communication,请媒体与KOL,为他们准备好需要的Press Kit(新闻稿,活动流程及指南,公司或新产品介绍,有趣的小纪念品,车马费等)这些是需要在签到时给到媒体的,不过通常沟通最重要的是“时间节点”,谁也不希望自己的机密提前泄露,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所以现在用softcopy(电子版)的形式发新闻稿(包含了现场照片)比较普遍。
第四,采访和展示。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个词叫做“pitch”,pitch说白了就是指去争取到的意思(是免费的,不是买的),Pitch到重要媒体或自媒体的采访十分重要,因为通稿为了铺量,专访为了出深度,两者需结合。产品展示陈列,让媒体使用也是同样目的,
第五,出稿,给到媒体信息是为了他们能最大化的传播出去,所以就需要公关们追稿审稿,这真是一个博弈和考量情商的时候了,只有大众接受到了正确的信息,才算达到目的,
第六,二次传播,如果说刚才还不算达到目的,那么种子信息引发话题和大众热议,自发转发就更加妙不可言了。比如说电影“致青春”就引发了大众网友们无数的讨论,
第七,KPI,传播出去最终是要考核的,比如百度指数,比如微博热门话题,当然,还有统一行业标准的公关和广告价值计算。
(四)小结一下,做好一场发布会,要掌握 ICE ( 想法,沟通,执行) 法则,执行层面下面,又有3W ( 时间表,选址和人员)。抓住了这些要素,再结合对本行业的理解,不管是自由奔放的“小米 Style” 还是奢华隆重的 “香奈儿 Style”,相信都会游刃有余!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