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售价的构成和议价能力
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商品则变得非常隐蔽,也因此使得众多团队迷惑。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常见的商品和对应价值标准,简单列举一些:
1、广告——价值对应于它的受众群体、受众消费程度等等;
2、渠道——价值对应于实际购买群体、品牌附加值等等;
3、独家社区超市——价值对应于社区人数、社区内的社交程度所导致的个体包装欲、社区内工具的质量、社区内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外部商品入驻的入场费等等;(这个才是腾讯的真面目);
4、精准信息费用——信息的精准程度、信息的数量、信息的传递效果等等;
互联网上的商品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不做赘述。
高卖的思路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在成本低于同比增加前提下的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数量的增加、商品价格的提高。
商品种类的增加体现在传统行业就是副产品的销售,而在互联网产品上,最著名的副产品商品,应该就数“大数据”了。不管是做电商(金融之于阿里,基础商品是费率),还是广告商(百度),还是工具商(360),都在原商品之外,以大数据获得了额外的利益。
商品数量的增加:这正是互联网的迷人根本所在,与实物产业相比,互联网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也正因此,互联网公司相对于传统行业,其市值才能在近些年中高居不下。
商品价格的提高:商品的定价影响,分属于经济学因素和人性因素两方面。
微观经济学中提到的商品的价格弹性影响因素有:
1、可替代性——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2、商品用途的多少、广泛性;
3、商品的重要性;
4、消费占比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
5、消费者的迁移成本,替换成本;
人性需求包括认同、荣誉(成就感)、权力、快感(刺激感),借用某位前辈对游戏的总结,就是权、钱、色、斗。综合起来,正如人的需求有马洛斯金字塔,作为满足人类需求的商品价值体系,我也同样总结为一个金字塔。其中,定价权力从上到下是递减的,以手机行业为例: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逐步清晰,项目的商业逻辑就梳理清楚了。
而这,也正是投资者常常要求听到的“创业项目的一句话简介”——
这个项目是以用 XX 工具/方法满足 XX 需求(获得 XX 资源)的 XX 产品/服务。
以商业逻辑为主线,成本和销售的相对竞争优势也就可以逐步整理清楚,要是再加上贴切的团队介绍、明确的市场认知、一份完整清晰简洁的商业计划书也就完成了。
最后,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没有商业逻辑的产品经理,不是好 CEO。
感谢各位的阅读,希望能有所裨益,以后也会继续以案例来验证我的商业逻辑体系,欢迎探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