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关系,接触了很多不同地域和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大到规模上千亿元的上市公司,小到几千万元规模的中小企业。各有各的特点,但以下几点是大部分企业家或多或少需要反省并引以为戒的:
1、不要总想当自己企业的皇帝
企业虽然是自己辛辛苦苦一手创立的,从小做大成功了,但并不意味着老板就永远正确。很多老板在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自信心膨胀,自大而目空一切,独断专行,唯我独尊,企业成功的功劳都是自己的,失败都是下属执行不力造成的。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否则就对那些持不同意见者进行打 压,久而久之,老板很难在企业中听到不同的声音,开会时总是一边倒,老板爱听什么,下属就讲什么,听话的、表忠心的受到提拔,有独立思想敢于直言的受到排挤甚至离开企业,企业经营在“老板的英明领导下,一片歌舞升平”声中逐渐衰败,一个人再怎么强大也抵不过一个团队的力量。那些总想用一个人的大脑控制所有人的手脚的老板最后什么都控制不了,只能走向崩溃。
该类企业的典型症状是:老板出行前呼后拥,下属在老板面前唯唯诺诺、谨慎小心,不敢大声说话,会议桌上老板一言堂,下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应付老板,老板讲话被当做语录广泛宣传,老板一言一行就是企业宪法,不容违背。几乎所有大小决策都由老板一人做出,中高层管理人员不过是个摆设,成为老板的传话筒。
这一点南方的企业稍好一点,北方企业尤甚。
2、不要把诚信踩在脚下
不知是中国法制环境不好,还是文 化大 革命留下了后遗症,总之在中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就是吃亏,我所见过的最守信的企业无疑几乎都是在外企,国内屡屡曝光的食品、乳制品、药品等行业丑闻层出不穷,即使是工业品、房地产等行业,也普遍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我亲眼见过某一国内知名的机械制造企业就是通过在油漆喷涂上做手脚来降低成本,夺取市场份额,结果把外企也带坏了,跟着学,整个行业陷入恶性竞争,败坏中国制造的声誉。
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三鹿之流的企业倒下了,那些山寨的产品也开始遭到消费者的抛弃,市场正在成熟起来,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基业长青,老板还得亲自践行“诚信”二字,而不是仅仅喊喊口号。
3、不要急功近利
很多企业老板热衷“短平快”,看到什么赚钱就干什么,一哄而上,缺乏企业使命及长远战略规划。现在的光伏行业、风电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由曾经的香饽饽变成烫手的山芋,导致全行业亏损。南方的企业相对还比较务实一些,北方的企业更热衷去搞政府关系,老板的时间大部分都放在搞政府关系上,而不是企业的经营。对他们来说,辛辛苦苦搞企业不如搞好政府关系弄几块地皮和扶持政策来得快,很多企业通过制造业从银行拿到贷款,然后去搞房地产,全国到处都在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好戏。
很少有人真正投资于企业创新,无论是研发、管理还是商业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拿得出手,在国际上真正受人尊敬的如苹果、谷歌、丰田那样的企业又有几家?三十年改革红利正在耗尽,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下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