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度计划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吸引那一群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客户,也就是忠诚客户。国外零售业在这方面已有了很好的经验,国内主流电商平台如京东、天猫也有相应的奖励计划,但效果并不显著。随着流量红利的消耗殆尽,新客获取成本的抬升,维护老客的忠诚度计划会越来越重要。
一场全民参与的双11盛宴硝烟渐渐散尽,节日的背后,是以巨大的广告宣传,参与商家大幅降价作为主要的吸引力和推动力。在这样的促进下,大量的流量涌入到天猫、淘宝。然而,这留下的思考是,除了“双11”,电商们拿什么来吸引客户?除了价格战,还有其他的方式吗?电商能通过其他方式吸引消费者,拥有自己的忠实的客户吗?
什么是客户忠诚度计划
作为商业的手段,客户忠诚度计划从上世纪80年代被美国航空公司(AA)引入航空业开始,在金融、零售、电信、酒店等行业遍地开花。企业通过忠诚度计划牢牢吸引着那一群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客户。这些忠诚的客户:他们会定期来访并消费;他们会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推荐给身边的人;而同时,他们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也大大降低。
企业要做的是设计一套周密的客户奖励计划,让这些客户对于“企业”的忠诚(长时间,高金额的消费)得到回报。回报可能包括:物质上的回馈奖励(大多是以积分的形式),某些服务的免费提供,以及尊重和特权的认可(如贵宾休息室等)。
同时,企业在长期与客户互动的基础上获取客户的消费数据,了解他们的消费偏好,据此提供更具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或产品。这样一整套的忠诚度生态系统,会让客户对你的品牌,你的产品完全认可和接受的同时,为竞争对手树立了高高的门槛。让客户的转换成本很高,而无暇或无法顾及竞争对手的产品。企业以此牢牢地把握着这些的客户。而这些,已经完全超越了价格的要素。
零售业的忠诚度计划
在国外,零售行业是忠诚度计划实施的重要领域,如以Tesco为代表的零售商通过忠诚度计划使其在许多方面超越竞争对手。他们通过创建和分析消费者数据库,并据此来进行精确的消费者细分,消费者洞察,以及针对性的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过程,Tesco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偏好识别了6个细分群体;根据生活阶段分出了8个细分群体;根据使用和购买速度划分了11个细分群体;而根据购买习惯和行为模式来细分的目标群体更是达到5000组之多。这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Tesco优惠劵的实际使用率达到20%,而不是行业平均的0.5%。
近几年,国内的一些零售机构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忠诚度计划。就线下的零售企业而言,总体来说部分垂直类型的的零售企业,比综合性的商超运作的要好。包括国内Tesco(原乐购)在内的综合性卖场,如家乐福、沃尔玛等,在会员计划运作上,显得有些鸡肋。而一些中小型的专业零售机构,如屈臣氏,这他们的会员计划的效果已经卓有成效。
电商的忠诚度计划
而电商方面,Amazon推行的prime金牌会员计划目前已超过1000万人,据统计,Prime会员每年在亚马逊的消费额度为1224美元,比非会员网民的505美元高出一倍多。同时,针对妈妈和新生儿这一群体的特点,推出Amzaon mom计划,加强这个群体的粘度。
从国内的电商来看,许多企业都在推行自己的忠诚度计划。我们且不论集分宝和QQ彩贝,那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忠诚度计划--通用积分。我们来看一下传统的标准化的忠诚度计划的运行情况。
我们看一下京东,京东的会员忠诚度计划将会员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这些会员根据成长值获得不同的权益,包括:运费、售后服务、装机、贵宾专线等。对于这个推行时间不长的会员忠诚度的计划,其效果且不去评判。
但就计划本身,初步看上去,在设计上有几个瑕疵:
1、会员能享受到的权益内容、种类不多,而且吸引力度不大,不能让人感觉到成为会员后,会有特别吸引人特殊的待遇,缺乏“特权”的感知。
2、不同等级的会员之间的权益差别不大。如金牌和注册会员的区别仅在于装机服务、两次次抽奖。这样的设置,对于推动会员从普通等级升到到金牌会员的动力就有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