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拿我们项目来说,我首先和设计师提出的要求是扁平风格,尽情拥抱iOS7,然后就是主色系、视觉氛围等方面的要求。这几点也是很多产品同仁最通用的常识。不过UI核算真的不只是这些,有了上文UE核算的基础,UI核算要在间隔线、头像、字体字号颜色(高亮)、按钮、消息类型等分类通用设计上做足功夫,有特色又不过度设计。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确保高保真的质量与切图的规范,避免开发过程中,因为UI的不规范与调整,对进度造成影响。同样,对于设计师本身的成长也有非常大的帮助。除此以来,还包括UI设计与开发同事,在配上流程上的核算,什么时间提供什么,提供到何种程度,这都是可以通过核算来规范的。
实际上,如果你用心看看现有的app产品,在UI设计上不规范,有明显“BUG”的不在少数。虽然不会影响功能体验,但好的产品体验,既包括功能也包括视觉。所谓极致,二者缺一不可。何况,我一直以为,好的UI设计,一定是为产品加分且不影响项目进度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真应该多向国外的同行学习。他们在细节的把握上,比我们到位,比我们用心,比我们有方法。
三、功能核算能够促进工程师更多关注体验
接下来是功能核算,包括前端功能,也包括后台功能。对于功能核算,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因为我不是技术出身,但我一直有一个理念:仅仅把功能做完是远远不够的。功能和体验一定是连在一起的。最近几个月,我花了很多时间和技术团队沟通,就是希望技术团队在进行功能开发的评估之前,就把体验考虑到。
比如同样的feed发布功能,目前市场上,就有多种现成的体验可供选择,有微博的发布体验,有微信朋友圈的发布体验,还有很多其他产品的发布体验。工程师最容易陷入的思维是:最快并且稳定的(没有BUG)的实现,而产品经理想要的却是:实现的同时,能有着最好的体验。但在工程师的标准中,体验上的差别往往不那么明显,这种反差完全是由于分工不同造成的,并不是工程师不在乎体验,毕竟谁都想做好产品,而且工程师往往是更加好胜的。
因此我建议那些经验不太丰富的团队,在功能评估时,最好能向工程师多问一句实现方式,顺便把体验兼顾了,多提醒这些技术天才们。否则,一旦开发结束,你跟工程师说,我想要的不是微博的体验,而是朋友圈的体验,这对于工程师的伤害是非常大的,改动的工作量往往也超出初创团队的接受程度,毕竟,我们活下去的关键是快速迭代。如果不快,等你体验好了,对手已经二次迭代了。
所以,我最近一直在和工程师沟通,在今后的工作中,确保每个功能在开发之前,都能把实现后的体验兼顾到。评估的过程中,要对市场上同类产品中口碑好的功能点,做出调研。激励工程师关注目前市场上同类功能中最佳的实现方式。否则,你做出来的,只是功能,远远不是市场上能够生存的产品。
功能核算的另外一种好处,就是能够促进工程师在功能点上的合理分工,让每个工程师,在每个阶段,都负责相同模块的开发,持续深入下去,换来的结果自然是体验上的不断提升。
四、体验核算应该融化到团队每个人的心中
最后是体验核算。其实在我心中,体验核算是贯穿着产品工作的始终,我从来不觉得体验是产品经理一个人的工作。它更应该融化到团队每个人的心中,好的体验应该是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维方式。当然,这非常难,对于初创团队也很少奢望,但我想告诉大家,一旦你把对更好体验的追求,讲给团队的每个人,总有一天,你会得到超乎想象的结果。体验的升级,就好比龟兔赛跑中的乌龟,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假以时日,天翻地覆。
在这里,我举一个与后台工程师的沟通的例子。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过体验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产品的性能。而这一点,后台工程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比如加载速度上的0.1秒之差,都应该是后台工程师应该极力追求的。作为产品经理,团队负责人,要想尽办法,调动资源,鼓励后台工程师,为类似的点滴细节,拼尽全力。
以我为例,对后台工程师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影响产品性能体验的关键节点、关键指标数据化,然后做出不同阶段的优化目标,我们不需要激进,不需要一步到位,但什么时候能够到什么程度,要心里有数,单单嘴上说说是无法达成的。
好了,作为一个新转型的产品人,以上是我在最近半年工作中的一切感受,产品核算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也不是什么救命的奇药,它更多是团队工作的一种方法,一种思维,一种习惯。希望对正准备或刚刚转型的产品人,有所帮助。写得不对的地方,欢迎资深从业者指正。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