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的群组对话和其他产品有微妙的不同,但是这个不同之处却非常重要。WhatsApp上面的群组聊天一般不是永久性,或固定不变的群。其他群组对话产品,往往是集中一群特定的人,然后在一段时间内讨论各种不同的问题,而WhatsApp不是这样设计的。WhatsApp也能集中一群人进行交流,但是却是一次性的,讨论的主题也是临时性的,比如一个活动,一场音乐会,一次聚会,或者周末小聚,等等。 当人们开始在群里随意胡侃时,这种临时性的交流群组就会逐渐消失,在必要的时候,用户会重新构建其他群组,一般来说,人们会因为某个活动,某个事件聚在一起,然后加入群里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相互交流,分享内容,群组会逐渐变得凌乱,最后就没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电子邮件貌似和WhatsApp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经常给同样一群人发送电子邮件,每次也需要手工重构联系人列表。对许多工程师来说,这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手工操作,无论是数据处理,还是数据存储,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而且还会造成大量重复。 可是,现实世界就是凌乱,无规律的。未来,Circles应该如何运作呢?笔者认为,应该像WhatsApp那样,给产品更多“临时性”属性,而非“永久性”。 5、如果你开发的是具有“网络效应”的产品,不要使用“快速模仿”战略 在笔者的办公室旁边,有一家夜店,但是这家夜店的生意却在走下坡路,他们放的音乐不对,供应的啤酒也不好。很快,周围又开设了好几家新的夜店,他们有更好的环境,更好的音乐,更好的啤酒,但是结局却一样悲惨,没过几个月,这些夜店都倒闭了。 这些夜店都忽略了一件事情,也是开夜店的关键,那就是,朋友圈。人们都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夜店,这才是夜店成功的关键。 Google+应用过“快速模仿”战略。“快速模仿”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复制竞争对手的功能,模仿他们的核心产品,避免和竞争产品直接冲突,然后在另一个领域里超越竞争对手。 这种战略有不少成功案例,包括安卓,Windows,谷歌搜索,等等。对于Google+来说,Facebook不少东西它都模仿了,流媒体,照片,用户资料,公司资料,通知提醒。但是有一件事儿,Google+无法模仿,那就是用户的朋友圈。 网络效应是需要花时间去经营的,而且,“快速模仿”战略根本无法适用在社交网络领域,因为它需要的是耐心和专注。 6、Google+的产品综合应用功能很糟糕 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在Google+推出之前,谷歌就已经有很多社交产品了。笔者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情况的人,下面就罗列出谷歌公司已有的一些社交产品: l Gmail:异步信息,内联多媒体支持 l G Chat:同步信息,文本,以及视频。 l Picasa:照片和视频,内联私人分享 l YouTube:公共用户视频社区 l Reader:杂志 l Blogger:出版和新闻内容服务 l Voice:语音电话和手机短信服务 笔者可以肯定的是,谷歌手头上肯定有很多产品需要处理,但是他们必须知道,如果一个用户使用多个谷歌产品之后,该如何通过一个身份识别层,应用所有产品呢?种类如此繁多的社交产品,用户不可能每使用一个产品就用一个用户名登录,不要说用户自己,估计最后连谷歌也会被搞晕。这里可以参考一下其他公司的解决方案,他们一般都使用电子邮件地址作为统一的产品用户标识。好吧,笔者不得不说,这个解决方案对于谷歌Gmail的开发团队来说,真是个讽刺。 7、人们需要清晰的、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概念模式
笔者有很多朋友不准时。我记得在移动手机出来之前,每次安排会议之后,我都需要提前很久到会议地点等人,因为我不知道哪些朋友会晚来。 有了移动手机之后,那些糟糕的体验终于解决了。但是谷歌的Hangouts(谷歌环聊)又把这种体验给拽回来了。在聊天的时候,我应该等待对方应答吗?我要不现在打开一个新标签?或是做些其他事情? 回顾社交行业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成功的社交软件都提供了线下体验。如果Hangouts的概念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话,效果肯定很糟糕。因为你要设定一个“Hangout”活动的话,首先必须要做好其他功课,比如要先去询问他人是否有时间,然后再去建立一个日程表活动,最后才能完成“Hangout”。 相比Hangout一个人,打电话反而简单的多。也许Hangouts对于组织工作和会议比较受用,但是要是和你的家人或朋友聚会相约,还是打电话更方便吧。 8、分销往往胜过产品本身 在刚刚发布Google+的时候,还是成功的引领了一波浪潮,至少,它让数百万人每天登陆,然后在上面签到。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用户已经在上面用自己ID登录,进行搜索操作,查收邮件,观看视频,等等。一旦谷歌在其系统渠道上进行分销,比如安卓,Chrome,还有搜索,那么他们还是有很多方法获得成功的。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呢? 我们分析了上面这些教训之后,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Google+虽然目前陷入困境之中,但还算是一个理性的困境。谷歌需要回到最最基础上面,然后更加专注。 要记住,产品策略,其实就意味着说不。谷歌需要明白Google+可以解决人们哪些问题,专注在一小群用户上,甚至干脆就专注在一个人身上,让产品更加简单,容易理解,就像Instagram,Snpachat,WhatsApp,Secret这些产品一样。 Google+复杂的难以置信,而且不少人都不知道该如何使用。简化产品,然后提供一些杀手级功能,在用户界面上,不要提供过多的选项,而要选择为用户提供价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Google+需要建立在一个真实世界的社交规范和概念模型之上,你必须要明白,我们仍然处于社交软件的初期阶段。 虽然社会科学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目前还没有既定的方法去开发社交类软件产品。复制竞争对手在社交网络领域里是不会成功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并了解人们真实生活的世界,就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交产品,帮助人们生活的更好。 (本文作者Paul Adams是Intercom公司产品部副总裁,之前曾在Facebook和谷歌工作。)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