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网上开店背后的禅机
6月24日,一则“少林寺网上开店”的消息经媒体披露后,再次红遍网络,各界人士为此事口水纷争。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有悖佛教潜心修行的精神。”也有人表示理解,“佛教的发展也需要与时俱进,这种做法有利于少林文化的传播。”
其实,早在1996年,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候,少林寺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随后又成立了少林寺网络中心。此次,一家挂着少林寺名号的公司“网上开店”似乎有着更强的商业气息。该网店到底和少林寺有着怎样的关系?它能给少林寺带来什么?对少林寺有着怎么的影响?
少林欢喜地总店与少林寺山门仅一墙之隔。为了吸引游客,少林欢喜地打出了免费体验少林文化的宣传广告。
6月25日中午,少林寺山门前艳阳高照,炙热的阳光并没有阻挡游客的脚步。“今天的游客比前几天明显多了。”山门前的一位保安说。而紧挨着少林寺山门的就是“少林欢喜地”总店,门口摆放着几幅让游客免费体验少林文化的宣传广告。
就在一天前,这个刚刚开业的“少林欢喜地”公司成为了各大媒体和网络关注的焦点。原因是这家公司在淘宝网上开了“网店”。网店展出了包括禅修所用的禅修服、禅修鞋、禅香、烛台等40余种极具特色的商品。
在该网店展示的所有商品中,一套售价9999元的《少林武功医宗秘笈》格外引人关注,这套秘笈也是所有商品中最贵的。一位武僧告诉记者,这套“武功秘笈”是前几年出版的,一直没有公开发售,只是赠送给少林寺的贵宾。书中概括了少林寺历代武僧练功的精华,打破以往成书格局,突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特色。
记者从少林寺了解到,在网上开店,销售这些用品的,正是少林寺下属的少林智业公司中的一个全资子公司,注册名为少林欢喜地(登封)有限公司,专门负责“少林寺”品牌整合和商品开发。
参观完“少林欢喜地”,几位游客禁不住惊叹集合卖场、餐厅、体验区、概念馆的装修极具现代气息,一位老先生赞赏地说:“整个场所形成了一个复合式的多元场域,空间氛围质朴而不失时尚感,东方而不失现代感。”
少林欢喜地执行长王世发说,网店销售的40余种商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不能与总店销售的几百种禅武用品相比。
据了解,该网店6月2日低调上线,至今已有几百件商品被订购,售出的也有几十件,而卖出的主要产品中以木烛台、僧鞋、T恤等少林文化创意产品较多。
近年来,少林寺推出的授权产品少林寺素饼、少林寺禅茶等产品曾一度受到世人的喜爱。而少林欢喜地成立以后,整合现有资源,开始注重创意产品的开发和设计。
6月12日,少林欢喜地总店在少林寺开张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曾带领众人参观。释永信介绍,“少林欢喜地”是体味少林禅茶、静心修行、交流佛学的静谧之所,设立少林欢喜地,是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香客和游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与大众的交流和服务,以方便更多人了解和感受佛法精华,传承和发展少林文化。
“少林寺网上开店”网友褒贬不一
当“少林寺”与“公司”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时,突然就会拥有太多意味。因此,“少林寺网上开店”的消息被媒体报道后,令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陷入一场颇具争议的舆论漩涡。
一名持支持态度的河南网友认为,不仅要把少林文化做大做强,中原文化中国文化都应如此。有经济头脑的上海网友则支招:感觉挺好的,做一个大大的品牌,最好能够推出类似于日本漫画书衍生品那样的产品,如公仔(玩偶)、书签、插画等。他还建议把少林108僧做成具有收藏价值的成套玩偶,就像SNOOPY那样。
中立者认为:传统文化进入市场是好的,商业化是必须的,但僧人终究是僧人,僧人可以经商,但不能变成商人。
但大多数网友似乎并不认同和理解少林寺的这一做法。
广东云浮网友质问:为什么将少林当发财工具?能对得起佛祖吗!“好热闹的寺庙!从此佛门不再清净。”
也有的网友认为,少林寺的这些举动是在损害自己的形象,还有人认为方丈不应该忘了出家的宗旨。更有网友在论坛上撰文“讽刺”少林寺越来越不可爱,并怀疑寺中弥勒佛在看到少林寺今日的所作所为后,是否还能笑得出来。
新浪网一位网友的分析更具理性,这位网友认为,少林寺不仅仅是孩子们憧憬和向往的对象,也是中国的一种特色文化。上升到宏观角度来讲,“少林寺”还是一个品牌的象征,其间不仅流露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记录中国历史的一个载体。我们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少林寺的这些行为本身和一些陈旧观念上,少林寺进行全方位商业开发,还是有深远意义和巨大价值。少林寺通过商业运作,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影响力,不仅无需政府投入资金,还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算是一举多得。随着奥运年的到来,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少林功夫自然应该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发挥应有的作用。商品的销售不仅是推广商品本身,更是在推广一种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