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仍是经济面临重要问题 平抑物价需要改变农业发展思路
CPI(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不仅对经济的稳定运行形成威胁,也给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那么, CPI未来走势如何?稳定物价,面临哪些挑战?应对之策是什么?为此,本报采访了部分专家和研究人员。
食品价格回落翘尾因素减少
国家统计局6月中旬公布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7.7%,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这是中国CPI同比涨幅在经历了连续3个月8%高位后,首度回落到8%以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食品价格的小幅回落和翘尾因素的减少,使CPI涨幅出现回落。”
今年5月,中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9.9%,涨幅比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涨幅回落达20.3个百分点。张立群指出,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是中国从去年五六月间开始骤然上涨的CPI的主要推动力。从数据看,这一推动力出现明显减缓。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CPI是从去年五六月间开始攀升,今年五六月后,由于去年同期基数不断抬升,翘尾因素不断减少,也使得CPI的同比涨幅开始有所下降。
有关专家认为,仅翘尾因素减少一项,就使得5月份CPI同比涨幅回落0.4个百分点,占总共回落的0.8个百分点的一半。
同比涨幅可能会继续下行
5月份CPI涨幅回落,这种变化是否是长期趋势呢?对此,张立群表示,同比涨幅可能会继续下行。因为农产品生产是有周期的,供求一旦增加上来不会是短期的,这种供求趋向平衡的变化会持续发展。而且,越往后翘尾因素的影响越小,这会使CPI出现前高后低的局面。
申银万国研究所研究员贺振华、李慧勇也认为,CPI涨幅回落主要是由食品价格增速下降所致。根据历年的经验,考虑到蔬菜、水果的供应旺季已经到来,环比和同比增速有望下降。另外,由于生猪存栏量上升,油菜种植面积也大幅增加,从而肉禽和油脂供应有望持续改善,价格将继续走低。
专家认为,无论从长期、中期还是短期因素来看,通胀回落都是大概率事件。从长期因素来看,产出缺口正逐步回落;从中期因素来看,领先CPI变动6个月的M1增长率在去年三季度达到高点,此后趋势开始向下,这预示着未来CPI总体上将保持涨幅回落的趋势,预计,6月份CPI将回落到6.9%左右的水平。
而高盛亚洲研究团队则认为,如果央行能够防止货币供应量增长出现反弹,那么CPI通胀率可能已经见顶,并在今年晚些时候向5%-6%的水平回落。但是如果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出现大幅反弹,则需要对中国通胀率可能已经见顶的初步判断重新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