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全年调控目标难度大
统计显示,1至5月份累计,我国CPI同比上涨8.1%,涨幅比1至4月份虽回落0.1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5.2个百分点。 金融专家谭雅玲认为,下半年和明年,我国仍将面临较大的CPI上涨压力。
从金融数据看,货币层面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压力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5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意外大幅反弹,同比增幅从4月的16.94%升至18.07%,创4个月来新高。M2强劲反弹对通胀产生压力。
从外汇流入来看,5月贸易顺差达到202.1亿美元,虽然同比略降22.1亿美元,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不排除有“热钱”藏匿其中的可能。
从物价指数来看,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胀压力虽然暂缓,但上游价格持续上涨对通胀的压力却在增加。5月PPI同比上涨8.2%,CPI同比上涨7.7%,这是二者的“剪刀差”一年半来的首次反转。上游价格过快上涨终将传递至消费终端,PPI上涨成为未来通胀的最大隐忧。
“通货膨胀压力仍然是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学者郭田勇认为,“如果物价上涨因素控制得比较好的话,未来CPI涨幅可保持逐步回落态势,但要实现全年4.8%的调控目标难度非常大。”
采取综合措施抑制物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抑制物价上涨,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据稀缺程度和社会选择对资源的使用进行调控,如加大税收力度、履行环保义务、垄断行业利润上缴国家、严格管理资源行业等,为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二是放开私人资本进入垄断产业的限制,形成竞争机制。三是要将过高的政府储蓄率降下来,减少财政对竞争性行业的转移支付;加强政府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四是推进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现在中国税制以流转税为主体,也就是当地投资越多、税收就越多。但发达国家普遍是以所得税、财产税、物业税等直接税种为主体,也就是说,不是哪个地方“烟囱”越多政府越有钱,而是老百姓越富政府税收收入才能越多。
有专家表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着眼于流动性过剩。这种困境仅通过货币政策本身是很难解决的。要着眼于治本之策,即推进中国整个要素价格体系的改革。
谭雅玲则表示,相对发展速度较快的工业,我国农业发展缓慢,这是CPI持续上涨的深刻原因。“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就像铁轨上的三个轮子,均衡使力才能带动国民经济这列火车平稳向前,但我们的现状是一个轮子大、两个轮子小。”她认为,城乡发展错位使得农业收益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农民无法抵挡进城务工的诱惑,进而弃农从工或弃农经商,使得农产品和食品价格走高。
谭雅玲建议,平抑物价需改变农业发展思路,走大庄园、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