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客经济”催生零售新业态
日渐红火的网络试用催生了“试客经济”,而“试客经济”的日趋成熟,甚至催生了一种全新的零售业态。
2007年7月,一家名为“Sample Lab”的商店出现在日本东京的原宿。这家商店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并不出售商品,而是集结了来自众多厂家的试用品。顾客缴纳少量的入会费后,就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的方式入场,体验各种免费的产品和服务。
这种体验式商店如今已经悄悄地来到了中国。上周,上海闹市区也诞生了一家名为“试客广场”(Sample Square)的白领女性新品体验中心。50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陈列着各种食品、化妆品、杂志、饰品等。
据试客广场总经理王佳华介绍,在这家特殊的商店里,顾客可以领取各种热门化妆品的试用装,可以亲身体验日本、韩国最流行的健身器材,还能接受美容护肤专家的“零距离”指导。如果顾客对在此试用的产品感到满意,则可登录相关的网站购买,或委托代购。
据悉,在为顾客提供品牌厂商最新产品试用的同时,这类商店也为厂家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市场调查。
“这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属于体验营销的范畴。”品牌整合营销专家于清教授说,对于厂家、尤其是国外厂家来说,这样的推广方式更具有针对性,而调研成本会低于传统方式。
“免费午餐”背后的隐忧
不过,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免费午餐”。实际上,与许多由网络引领的新生事物一样,“试客”趋热的背后,也有着不少隐忧。
在“试客”网站注册,需要填写真实身份,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固定电话、手机、邮箱和地址。想当“试客”,就要冒个人信息被“转卖”的风险。据说,狂轰滥炸式的电话、短信和邮件骚扰,已经让许多“试客”疲惫不堪,甚至不惜忍痛告别“试生活”。
而一些网站打着“免费试用”的招牌,却需要“试客”们支付快递费或邮寄费。如果遇到不良网站经营者,这些预先支付的费用便有可能打了“水漂”。
因为是免费试用,一些商家对商品的品质并不进行保障。“试客”们一旦在试吃、试用中发生意外,可能因为无法提供有效票据而遭遇维权困境。
一些商家为了制造争相试用、好评如潮的假象,往往会雇用一些“试客”写手。这些网络“托儿”的妙笔生花,难免不会对消费者形成误导。商家这种钻虚拟经济空子的行为甚至被法律专家质疑涉嫌“不正当竞争”。
对于看起来很美的“试客经济”,无论是热衷于网络试用的商家,还是流连于“试生活”的“试客”,都需要冷静一些、谨慎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