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再次回到拥挤不堪的车流中时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当人们再次看不到蓝天白云,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时,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环境问题还只是压力的一个方面,人们对公平公正的全面诉求,对公民社会的热切呼唤,都会因奥运而更加强烈
罗格先生“无与伦比”之誉,代表国际奥委会对北京奥运会做出了官方定评。事实上,北京奥运尚未闭幕,西方主流舆论即对北京奥运给出了一堆的赞辞,《纽约时报》8月20日发表纪思道题为《中国的崛起不只是金牌》的评论,认为“世界正在恢复它的常态”,一个强大的亚洲又回来了,西方将不得不习惯这种改变。
来自世界的赞誉自然是水到渠成。因为东道主“无与伦比”地履行了承诺,中国和北京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作为中国人的集体幸福记忆,北京奥运及其所催生的“鸟巢一代”,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自信昂扬的中国。
收获赞美已在意料与期待之中,东道主却并没有因此飘飘然。
8月25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尔看望中国驻韩使馆工作人员、中资机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指出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同时话锋一转,强调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
外交部发言人秦刚8月26日就北京奥运会答记者问时也表示,本届奥运会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改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在各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今后实现发展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自信而不自傲,自豪而非自满,进一步证明北京奥运展现出的中国巨变,确非面子之变,而是骨髓之变。这种骨髓之变,预示着中国不会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借2008孕育、积蓄继续前行的动力,将奥运成功当成中国进步的新起点,不仅要举办“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更要创造无与伦比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