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国际、国内商品市场经历了惨痛的下跌,多数商品已经回落至2005年的水平。面对如此剧烈的跌势,商品供应国(如OPEC国家、泰国等)以及生产企业(如必和必拓、 中国铝业(行情 股吧))纷纷减少产量和出口量来应对。但是,这些减产措施仿佛“泥牛入海”,商品价格依然暴跌不止。
OPEC减少原油日产量150万桶,结果原油价格从70美元/桶跌至62美元/桶下方;泰国计划减少140万吨天然橡胶产量,可是国际橡胶价格依然跌向该国橡胶生产成本价52泰铢/公斤;从今年6月起,包括必和必拓在内的众多锌矿和精炼锌生产企业宣布减产,然而国际锌价却回落至1100美元/吨附近。
商品市场对于供给变化的反应显得很迟钝,因为目前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集中在需求方面,而商品市场正在经历一场“需求危机”。
“商品投资者对需求的预期极度悲观。”美国金属期货公司TRILAND中国区总经理严强对《第一财经日报》指出,“悲观到需求好像不存在一样。美国、欧洲面临经济衰退危险,投资人对这两个地区的需求没有抱丝毫幻想。但奇怪的是,此前被市场津津乐道的中国需求以及新兴市场需求也被投资者暂时忽略了。当中国近期公布了前三季度GDP数据后,市场更是充斥着对中国需求悲观的预期。”
从各国已经公布的经济数据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经济衰退迹象,而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经济增速可能放缓,不过,商品的需求仍然存在,而且新兴国家对商品的需求依然保持增速。为何商品市场会对需求作出如此悲观的预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