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强认为,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本来处于一个极端的商品市场还没有来得及做出适当调整就马上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前一个极端是对“需求崇拜”,后一个极端则是现在的“需求危机”。在今年上半年,商品市场还充斥着对需求的良好预期,认为需求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速,商品价格将继续保持牛市。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此前市场坚信的需求增长突然消失,投资者此前崇拜的对象瞬间幻灭,这种极度落差导致了后一种极端状况的出现。
商品市场的“需求崇拜”由来已久。从2004年罗杰斯提出的商品投资三要素——中国,中国,还是中国;到后来高盛发展出来的“金砖四国”。新兴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商品的供给缺口,而且这种缺口在数年内没有得到弥补,以铜市场为例,2003年全球铜供给出现缺口,直到2008年缺口才算补上。
投资家的呼喊、数据的证明,均指出商品市场需求在增长,而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间久了,投资者也就产生了惯性思维——需求将永远保持下去,至少会持续到自己的多头头寸赚了足够多的钱。
“过去几年,受需求增长良好预期的影响,商品市场逐步将真实的需求变成了一个概念,一个支撑价格永远向上的概念。我们看到,当价格一旦回落,就会有人或者机构站出来说,还有‘中国需求’。而商品价格也的确如大多数人希望的那样,小幅下跌后快速上涨,历史纪录被不断刷新。”鲁证期货杭州营业部副总经理陈里指出,“需求崇拜带来了商品的‘大泡泡’。现在这个泡沫破灭,商品市场将重新寻找真实的供需状况,这个过程所产生的阵痛将是异常剧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