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10多年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始终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问题。
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出口市场的萎缩,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已显得更为紧迫。事实上,中国能否实现这场转型,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平衡和发展。在本次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关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讨论是一个热门话题。
由重到轻,由外而内
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不少出口型企业来说,金融危机无疑就像一场飓风。“我认为危机加剧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个问题应该被解决。”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说,中国需要减少对于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继续发展。
专家认为,这种不平衡体现在多个方面:制造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太高,第三产业不发达,经济结构明显偏“重”;储蓄率太高,消费明显不足,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
一组数据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今年上半年,我国第三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仅占41.3%,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了GDP的70%左右;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5.3%,而美国高达71%,日本也在55%以上。
“这种增长模式代价太大:制造业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容易造成环境问题。内需不足和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使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有关专家说。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认为,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关键是要从“中国制造”渐渐向“中国创造”发展;要在简单的生产制造之外,增加更多的服务业,从而使中国经济结构逐渐由重型化向轻型化转变。同时,要大力发展内需,改变以往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实现“由外而内”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