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
强农惠农如何落到实处?
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2010年,农产品接二连三的“被炒作”,在影响整体物价水平的同时,深刻地影响着百姓的生活。在出台一系列调控措施后,“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也成为会议着重强调的一点。
会议强调,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并提出增加农业生产补贴、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力度等举措。
“对农业的重视是基于对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的考虑,只有尽快健全农业产业,才能够保证物价平稳。”刘霞辉认为。
刘霞辉建议,农业、农民多分布在县级以下的村、镇,把信贷投资更多地引入“三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对农民农业领域进行减税;对农民贷款进行利息补贴;通过行政手段更多地部署贷款网点。
外贸转型
进口如何为出口服务?
外贸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会议提出,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优化进口结构,扩大进口规模,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坦言,根据外贸基本原理,出口是“赚钱”,进口是“赔钱”,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强调出口,今年以来为了将外贸顺差降下来,我国不断扩大进口,但这种扩大更多的是规模的扩大。
“未来我们要做的是由量向质转化,让进口为出口服务。”白明表示,“必须从新的视角看进口,提高我国技术水平、为出口增添附加值的就是值得进口的。”
收入分配
“国强”如何转变为“民富”?
“十二五”开局之年,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国强”到“民富”的转变已成当务之急。会议提出,将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努力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十二五’期间财税体制改革应该有大动作,改革基本原则是让更多人的生活有保障。”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认为,无论是具体个税改革还是整体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其核心内容均是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国强’如果不能带来‘民富’,对未来经济发展不利,收入不能增长,利用消费拉动经济也就无从谈起。”
保障民生
民生与经济如何“齐步走”?
“‘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会议指出,明年我国将在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卫生等方面着力改善民生,首要的便是教育。
“社会的和谐是以每个家庭和谐为前提的,把孩子教育好是家庭的重要任务。”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教育位列民生问题之首,充分反映了中央对当前存在的“入园难”、“上学贵”等问题的高度重视。
“此前我国的民生建设没能与经济建设‘齐步走’,扎实办这几件实事,说明我国将从经济发展型社会逐步向以保障民生为前提的科学发展型社会转变。”夏学銮表示,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标,也是实施扩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只有国人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安心养老,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打开自己的“钱袋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