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初放贷时。
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此前酝酿推行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在商业银行人士看来,有可能变相刺激银行年初集中放贷。
这其实是一项旨在转变银行信贷管理和流动性控制机制的常规工具。记者从银行人士处获悉,此前酝酿中的差别准备金率常规化(详见本报2010年12月28日头版《差别准备金将成常规武器 央行三率齐飞》一文)将落地。
按一位银行内部人士的转述,央行内部人士称,从2011年起,人民银行将按月测算及实施差别准备金措施,且具体操作方面,最初的实施范围考虑在全国性金融机构中试行;同时,考虑到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需要一定时间,2011年前三季度将给予商业银行依次递减的容忍度。
所谓依次递减容忍度,一位资深银行业分析师解释,如果一家商业银行按测算应交3.5%的差别存款准备金,容忍度递减原则,一季度容忍度最高,实际缴纳最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为了少交存款准备金,一些商业银行可能集中在一季度放贷”。
在某股份制银行中层人士看来,此项旨在控制流动性的常规性工具,从短期看,将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和货币政策相结合起来,在抑制信贷增长、回收流动性方面起到一定作用。
“新的政策会使得央行进行微观调控,若涉及监管银行的具体微观经营,央行在人手、配备方面能否跟得上,尚待进一步考验。”一位银行业资深人士分析。
中金公司一份研报显示,差别准备金率体系对全行业的贷款增速影响有限,其估计2011年新增贷款规模7.5万亿左右。
资本监管嫁接货币政策
央行内部人士称,未来央行将采取公式化的方式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常规化,某一银行需要缴纳的差别准备金率=银行稳健性调整参数×(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银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
具体而言,银行稳健性调整参数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第一,该行稳定性状况。主要有流动性、杠杆率、拨备率等指标以及年度审计结论,信用评级变动、内控水平、支付情况及案件等因素。第二,该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包括信贷投放领域,鼓励投向三农及中小企业方面。
差别准备金率引入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甚至将其作为重要考量指标,是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的一大创新,即将资本充足率监管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并将其制度化和常规化。
在上述公式中,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为最低资产充足率(8%)、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逆周期资本缓冲三者之和。其中,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亦恰恰是银监会在新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之下拟引入的巴塞尔协议Ⅲ新的监管指标之一。
其中,对于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央行将考虑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关联程度、交易对手种类及交易量、市场份额、客户群体影响程度以及替代性(提供支付、清算、托管等服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