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惊现“一天期理财产品”
在想办法搞定大户的同时,以锁定6月30日前后资金为目的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也开始热卖,“最新特别推荐1天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6.3%,3天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6.5%,6月30日下午4点前申购结束,可通过网银或者电话银行申购,10万起售。”记者昨天中午写稿的时候,还收到银行一条卖理财产品的短信,可见流动性紧张程度让银行一刻也不敢放松。
钱往高处走,谁给的价格高,就往哪儿跑,许多“不给政策”的国有大银行这时候叫苦不迭。“怕节骨眼上出问题,端午节还特地买了几百只真空包装的盐水鸭送老客户,可是盐水鸭敌不过3‰的日息,谁跟钱过不去呢?”一家国有银行城东支行的行长苦笑着告诉记者,这几天被“买走”的资金至少在3个亿,“现在的钱又不长腿,主要是通过网银走,来无影去无踪。”
都是考核指标给逼的
这种关键时点上的存款买卖“一日游”由来已久,今年信贷和资金的过度紧缩,使得更多银行不自觉地卷入其中。有些银行为了不让客户的钱最后一天跑掉,绞尽脑汁想办法,有的甚至在计算机的控制系统上搞点小名堂,设计一个程序,对划出去的指令因系统故障而“不能解包”,只要坚守到下午4:30关门就好,这都是逼出来的。“我现在有28项一级考核指标,什么经营规模类指标、效益指标、利润和风险控制指标,而存款的同业占比以及日均和存款指标都是核心指标,我这个行长要对数据负总责,存款如果不完成,考核一票否决。”南京一家国有大银行的支行长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
季度末、半年末疯买存款引发的资金大搬家也令监管部门十分关注。江苏省银监局局长于学军与记者交流时说,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和风险管理的特殊行业。现在有的银行过于看重存款,考核过度、激励过度,能拉到存款的人就是“大爷”,就是能人,这会带来一系列的管理风险和商誉风险,而这一问题的背后是银行业的过度膨胀,资本过度消耗,只有不断靠拉存款来补充资本,这种粗放型的经营模式不可持续。时点上的资金的“一日游”,不仅不增加银行效益,无疑还是赔本买卖,只为了一个面子上好看,根子还在于考核体制。他认为,现在,银行业的议价能力很强,利差高,效益好,传统的考核体制没必要太过于看重时点上的存款规模和市场占比,因为过了这一天又“各自归位”,这种搬家游戏实在是很滑稽。各市场主体必须修正完善旧的考核办法,不能像过去搞GDP崇拜那样拉存款,那会搞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当然,要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加快银行自身体制改革和产品创新的力度,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