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奉行“赤字财政”,鼓励政府“花钱” 中国多年来一直实施“赤字财政”,不鼓励财政盈余 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是一种带有中国特色的顽疾,几乎每年都会上演。这一问题在2009年时达到了历史高点,当时财政部的数据显示,全国财政支出在前11个月只完成了不到四分之三,剩下四分之一、近2万亿元的巨款,需要在最后一个月花掉。
这种问题之所以连年发生,与中国三十多年来的“赤字财政”有关。“赤字财政”是指政府每年制定预算时,有意安排出财政赤字,令财政预算支出高于财政预算收入。
理论上说,财政收支平衡才是财政的最佳情况,在现实中就是财政收支相抵或略有节余。但是受凯恩斯主义影响,多年来来中国政府一直奉行通过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政策导向,在制定政府预算时都安排出赤字目标,在决算也几乎都会出现“收支平衡、略有赤字”。这种“赤字预算”是鼓励政府“花钱”,而不鼓励财政盈余的。
政府依靠花钱来拉动经济,花钱少即为“办事不力” 受凯恩斯主义影响,政府会直接投资一些大型基建项目,用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如果一个部门的预算没有花完,那么当事人不是“节约有功”,而是“办事不力”。
2008年广东省两会上,原广州地铁老总卢光霖曾提到,地铁2号线的概算是106亿元,结算时只花88亿元,省了18亿,卢光霖却挨了上级批评;同样,广州市海珠区整治一条河涌,预算没花完,将余额上交财政时,上级部门却说:“绩效不好!怎么还剩1000多万?”
如果一个部门没有用完预算经费并将其结余下来,非但得不到制度上的鼓励,反倒会影响到工作成绩的评价以及下年预算经费的数量,那么该部门当然会选择在年终的时候将预算经费“突击花完”。而“财政盈余”从来不是上级部门衡量政府绩效的指标。
但财政支出预算是对应着相关项目的,应该花多少钱办多少事,而“年底突击花钱”只是为了花钱而花钱,如何保证资金利用效率?以2009年为例,近四分之一预算支出、2万亿元的巨款需要在最后一个月花完,而政府本来应该一个季度内办完的事,如何在一个月内完成?
财政收入连年超预算,为保证“略有赤字”政府必须新增支出 中国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也是推动政府“年底突击花钱”原因。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已连续18年高速增长,近几年来财政收入以GDP两倍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都出现大量超收。以今年为例,前10个月就已经完成了全年的财政收入预算目标。
在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有“超收”就有“超支”,为了最后实现收支平衡、略有赤字,各部门都会在年底新增支出项目,突击花钱。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奉行通过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政策导向,鼓励政府“花钱”。 中国现行财政预算制度本身就有不合理之处,助推“突击花钱” 编制预算时以上年情况为依据,今年花不完明年就可能被核减 中国现行财政预算编制是采用增量预算法(基数加增长),以上年的收支情况为基础,根据对经济发展情况的预测,增加一定的比例。但是多年运用下来的结果是“预算套预算”,而基数本身合理与否都还存在问题,以至于不能符合实际的情况。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