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民间借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改革尚未见成效,资金链最为紧张的年关却已临近,温州中小企业再陷危情。
一方面,尽管政策性救企方案频出,但以商业活动规则为生的银行,仍主要支持国家导向型和正常运行的企业,大多数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依然得不到银行贷款的“甘霖”;另一方面,民间持资者担忧,年底结算高峰的来临是否会再次击垮部分企业的资金链,与其担此风险放贷,不如捂紧口袋,现金为王。
民间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温州市政府相关报告称,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的倒闭和企业主出走现象可能还会在局部地区出现。温州当地一位官员称,企业困局或将持续到明年一季度。事实上,为应对可能到来的年末“跑路”回潮,温州市政府已经开始对17个行业的代表企业进行大规模摸底。
银行的有限救助
“申请了两个月的贷款,至今还没有批下来。”温州一家鞋企老板老刘抱怨,政府要求银行不抽资、不压贷,鼓励银行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现在看来是“雷声大、雨点小”。
老刘的鞋厂是一家典型的小微企业,工厂有30多个工人,年销售额三四百万元。他申请的70万元贷款主要用于明年一个订单的原材料采购,如果贷款批不下来,他只能放弃这个订单,这将使他明年的经营陷入困境。
在温州,还有不少企业老板面临着和老刘同样的局面。
面对小微企业困局,政府发力救助,要求银行加大支持小微企业力度,但能够受惠的小微企业仍然有限。
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的资金来源仍然很紧张,各个金融机构公布增加的一些贷款,实际上大部分的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根本享受不到,也没办法从银行取得贷款,这个途径实际上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温州一位银行业相关人士称,危机之后,监管部门对各银行的授信额度有严格的流向监管,每家银行必须对资金流向进行报备,明确对那些做实业的企业进行贷款。
但他同时坦言,无论是商业银行或是国有银行,其本身的企业性质无法改变,银行要扶持的是对其有了解的企业。“我们的资本金是从储户处得来,银行要对储户负责,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商业原则进行贷款发放。”
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救市与银行放贷这种商业行为之间本身就存在“悖论”,如果要将救市定性为商业行为,那么对策本身就有很多东西是自相矛盾的,谁都不愿意让利。
上述温州银行人士称,目前而言,银行贷款主要支持的还是国有导向型和运行正常的企业,一些有成长性的、科技型的中小微企业将优先受益,可享受政府转贷资金、行业互助基金等支援,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则面临被淘汰。
一向以温州中小企业“代言人”形象出现的周德文,对此也表示,国家不会救所有小微企业,也只能是把比较好的成长型企业救活。
不过,周德文同时指出,目前出台的救市措施还是治标不治本,“温州小微企业占九成以上,量大面广就应出台公共政策,为中小企业减税。”周德文补充说,现有的金融体制是给大中型企业服务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生存危机,就必须对金融体制进行彻底改革。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