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危机加剧
除银行直接贷款外,小微企业的另一个资金来源是小额贷款和担保公司等类金融机构。但现实情况是,企业同样很难从这些机构那里得到足够的帮助。
从事多年担保生意的张先生认为,年底是企业资金需求急剧增加的时候,但恰恰今年这个时候参与借贷比较危险。“现在老板‘跑路’的事件还在继续发生,很多贷款人可能就是准备‘跑路’的。所以大家都收紧口袋,熬着,等政府救。”
实际上,对企业信用危机的加剧,不仅发生在上述类金融机构中,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发生,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温州民间的信任体系。近期,原本一直在温州盛行的企业和个人间自有拆借几乎停止,多数温州人还是对政府出手相救持乐观态度。
一位长期对温州老乡提供资金“支持”的上海温商认为,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的一个范本,政府必然会在最大程度上救市,而且,一旦大量温州民企倒闭,会直接导致银行暴露出大量的呆账坏账,所以银行也必然加大信贷支持。“在危机过去之前,我们民间的投资者没有必要再承担风险。”
目前在温州流传着一个“玩笑”,说等过完年,该跳楼的跳楼,该跑路的跑路,这些都清理掉了,能活下来的人,就能拿到钱了。所以,现在都捂着口袋,不借钱、不炫富,等着实质性的救援政策出来。
相关人士指出,与资金短缺相比,这种绑架政府和消极等待的思想似乎更为可怕。
周德文也一再强调:“信用危机比金融危机以及中小企业生产危机还要严重,整个社会信用失去了,这就太可怕了。企业不相信银行,银行不相信企业,银行贷款即使到期了也不敢还,还了就贷不出来了,企业马上就得死。”
堵不如疏
一方面是实业缺钱,另一方面是民间仍有大量富余资金无法到达实业手中。对于民间资金的流向,浙江省政府认为,堵不如疏。
12月7日,浙江省出台了国内首个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民间融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目的即为了引导与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发挥其积极作用的一面,逐步构筑一个使之从地下走上地面的阳光化体系。
上述《意见》明确对民资“非禁即入”的思路,包括鼓励和引导民资进入实体经济、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
事实上,实体经济在此前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民资流向的主体。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调查显示,2003年温州民间借贷资金高达90%的比例流入了生产经营、小生意和养殖业等实业领域,仅10%进入建房购房等其他途径。此后几年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升温及矿产等资源价格急剧上涨,才逐步偏离实业,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矿业等投机领域赚“快钱”。今年以来,温州民间借贷资金规模约1100亿元,其中投向生产经营占比骤降至35%,用于房地产投资的占20%,而流入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多达45%,“以钱炒钱”成为当地民间融资的重要流向。
浙江省金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吸引民资复归实业,关键是让他们看到投资的前景。《意见》中为民资所辟设的“阳光化投资领域”,都蕴含着大量的投资商机,回报不菲。
以“十二五”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为例,浙江全省统筹安排相关重点建设项目近500个,总投资约1.2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将投资8000多亿元。2010年至2012年,浙江省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岛基础设施、海洋科技研发等项目建设,并建立10亿元海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等。
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民资投资渠道,《意见》中指出,将大力发展PE项目。据了解,浙江省除了出台对股权投资机构的扶持政策外,今年还相继发起设立了全省第一只管理规模达50亿元的浙商产业投资基金和规模为5亿元的省创投引导基金,并推动开展全省未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
除了引导民资向实体经济投资外,《意见》同样支持浙江民资投身金融业的热情。事实上,目前民资进入金融业,在政策和法律层面已没有任何障碍,但从操作层面看,民资所遭遇的“玻璃门”、“弹簧门”等现象依然存在。
此次浙江省出台的《意见》,明确加快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步伐,吸引更多民资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的举措,已表明在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将进一步敞开对民资的大门。
据浙江省金融办人士介绍,“十二五”时期,无论是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还是打造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对民资都意味着是难得的机遇。具体而言,像地方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革,小额贷款公司设立和增资扩股,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扩面,民资都可在其中一展身手。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