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怎样避税
从税收上说,一方面,国内企业减税的呼声很高;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通过避税造成巨额的税收流失。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反避税调查力度一再加强,但仍有很多企业通过各种避税手段少缴税。甘肃省国税局工作人员刘浩(化名)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可以看到,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亏损面达六成,“长亏不倒”现象非常普遍。
刘浩介绍,每年反避税可以给国家增加税金,尤其在外企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江苏,每年通过反避税谈判收回的税款,可达上百亿元。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反避税工作合计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46亿元,补税16亿元。苏州作为一个省辖市,反避税补征税款在全国占到13.5%。“十二五”伊始,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5亿元,补税3.5亿元。近6年来,共有7个案件单案补征税款超过1亿元。
这些跨国企业用什么办法骗过税务稽查人员的眼睛呢?
“转让定价是最常用的一种避税行为。”刘浩介绍,转让定价是利用关联企业,将利润转移到国外。
“说白了就是高买低卖,比如原料进价20元,成品却以10元卖出,制造环节不赚钱,企业处于亏损,而关联企业将利润算到国外母公司,在中国就没有缴纳企业所得税。”
外企避税的重点是企业所得税,因为企业所得税是一种流转税,只对企业的盈利进行征税。
中央财经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确实有转让定价的嫌疑。尤其是有避税地联系的跨国公司,通过利润转移显著地降低了税收负担。
该研究透露,跨国公司尤其是和避税地有直接联系的跨国公司,税前利润率要高于本土公司,这说明跨国公司有着更高的生产效率和利润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单位资产的税负,跨国公司比本土公司低0.1%,有避税地联系的跨国公司比本土公司低0.34%;单位利润的税负,跨国公司要比本土公司低1%,有避税地联系的跨国公司则比本土公司低4.4%。这反映出跨国公司,尤其是与避税地有直接联系的跨国公司,负担的税收要低于本土企业。
研究表明,高利润率和低税收负担,是跨国企业转让定价的一个特征。
博弈跨国巨鳄
避税因为并不违法、违规,对税务部门提出了巨大挑战。反避税工作,也成了税务稽查人员跟跨国企业斗智斗勇的一个博弈过程。王骏说,反避税主要是通过谈判来进行,税务局和企业都遵守一定的保密协议。税务机关尊重企业的隐私,所以在公开的新闻报道中都只称某某企业。
但反避税谈判的精彩程度,往往不亚于波谲云诡的商战电影。
刘浩透露,他们曾查到一家来料加工企业,生产某单一产品,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是20%,该企业的利润却是5%。通过搜集其上下游关联企业的资料,他们发现,这个企业的原料价格远高于市场价,而制成品却低于市场价,这些上下游企业都隶属于某跨国公司。掌握了情况后,国税局跟该企业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谈判,最终迫使该企业补缴了几百万元的税款。
王骏曾参与了一次反避税谈判。一家从事农业的跨国企业被江苏国税系统盯上,经过很长时间的分析测算,发现该企业利润长期低于正常水平,于是便与该企业开始接触。
该企业提出理由进行谈判。“这是个拉锯战。”王骏说,他前前后后跟合伙人去了那家企业六次,还要分析关联企业和行业数据库,工作量极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