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发达的金融体系害了浙江。很多人都不赞同这个观点,但我觉得我是对的,可能问题出在怎么理解发达两个字吧。浙江的金融其实很发达,我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家银行,其实很少有地方像浙江这个区域体现出两个特征: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容忍程度远超过金融更为发达的上海、北京。
这两个特征很有意思,浙江的经济总量其实在全国列在广东、山东、江苏之后,位列第四,浙江的金融机构家数可能是位列全国之首。基本上所有能开设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都在浙江开设了分支机构,如果不能开设分支机构的也以办事处等名义开设,同时更奇怪的是在2002年到2009年前,基本没有听说过亏钱的金融机构,谁来都赚钱,而且盆满钵满。
全民投机盛宴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不断下降放贷标准的两重原因叠加下,使得浙江经济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最主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实业空心化现象的蔓延。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浙江金融发达反倒会导致实业空心化,照理说金融发达应该是促进实业发展才是。但是很可惜,浙江并不是这么一条道路而来。
从2002年开始,经济不断上行,大量的实体经济的确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带来的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很多实体经济发展到后来,所带来的利润远远赶不上固定资产所带来的利润增长。举例来说,就是很多人辛辛苦苦开厂做实业一年才赚一千来万,但是他当时买的盖厂房的土地可能反倒能赚几个亿。
但是很多人会问,这个跟金融过于发达有什么关系吗?关系很大,因为一旦目标发生了改变之后,经营模式就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因为大量固定资产的升值要高于实体经济利润的创造,使得很多企业不断去得到资金,然后扩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而且得到的资金远远大于实体经济自身所需要的资金,这里面金融的过于发达就会助推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多金融机构变相给予企业远超过企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就是帮助企业去扩大和增加对资产的投入。帮助企业圈地、买房,甚至去做房地产。
过去十年来,这种情况不断得到恶化,就产生了一个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什么意思呢?就是大量真正干实业的人没有好结果,而大量没有专心干实业,不断通过实业套钱用来做投机的企业却一个个暴富。使得很多企业自然而然都依样画葫芦走上了投机生涯。
我有个朋友,主业是做建筑工程的,2006年才东拼西凑买了套房子,花了300多万,一年后这套房子涨到了800多万。一年不到的时间,让他春心萌动,于是就利用他的建筑工程公司的平台,房子抵押贷了600多万,这个钱到手后,他又去买了套房子,花了700多万,评估1200万,抵押贷了800多万,又去买房子,大概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他买了四套房子,都是利用他的建筑公司的平台贷的款,到了2009年下半年的时候,他的资产就过亿了。然后有一次吃饭他跟我说,早知道赚钱这么容易,做什么建筑啊,做了二十多年建筑,一身病根不算,而且也没有赚到什么钱。他就利用建筑企业的平台,不到三年,就赚了五六千万。
浙江从而演变成了全民投资或者全民投机的盛宴狂欢之地,在经济不发生太大变化或者下行的情况下,这种盛宴有可能维系,但是经济形势一旦发生变化,噩梦就不期而至。
浙江的金融到底发达不发达,我再举几个例子。在浙江的银行中为了将贷款放出去,无所不用其极,不知道别的省份有没有。在浙江基本上只要有抵押物,不管什么公司,都有渠道能拿到贷款。在浙江会有很多的贷款品种出来,一般的抵押物基本上都打六折左右,所以通用的操作方法是高评估,然后再打折的方式,但是在浙江抵押物不但可以不打折还可以上浮120%,也就是1000万的房子,可以贷到1200万。你没有企业平台,银行会给你找企业平台,你缺乏贷款条件,银行会给你造贷款条件,你没有流量,银行会给你造流量。如果这个银行不干,那行,我换个银行。
当一个区域内都只是个别性的投机事件的话,影响其实总归是有限的,但是一旦区域内群体性投机的时候,问题就大了。再加上中国的金融机构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制度缺陷的时候,两者一旦叠加,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很自然了。
而事实也恰恰证明,对资金有所要有所不要的企业,往往发展得最好,对资金来者不拒的企业,到最后都是死路一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