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是个恶制度
实业空心化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前面说的资产增值过快让企业无心实业是一个原因,那么第二个原因,就是金融机构的责任了。
浙江金融机构众多,理论上应该使得浙江的中小企业都获得比较低廉的贷款资金的,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浙江,金融机构可以在信贷审批条件上不断放宽条件,但是两点是出奇的攻守同盟。第一是要求足够的存款,第二是贷款利率。
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要求企业配套存款,第二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利率都要上浮较高的利率。
所谓1:1配套已经还好了,很多银行都要求1:2配套,贷1000万要存2000万。当然现在普遍的是贷1000万,存500万。这样的操作手法,变相地推高了企业的贷款成本,在浙江,如果说高利贷横行的话,某个意义上讲,银行是最大的高利贷,因为按照我前面说的哪怕1:1配套,基本上贷款利率折算下来都要到12%以上了。还不算别的各项费用。
这个情况直接带来的后果有两个,实体更加空心化,因为实体经济一年的利润毛利也就在10%左右,哪里来的利润支付利息?所以企业贷款之后更多都投入到比实体经济更赚钱的行业中去——房地产或者别的投机性领域。如果自己实在没有能力怎么办?借出去。借给愿意出更高利率的人。也就是说12%银行借来,然后20%或者30%借给别人。这个过程无形中又极大增加了风险的叠加。
在浙江,我可以说90%的贷款其实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流到了两个领域中去,一个是房地产,另外一个就是投机性行业,这个投机性行业,在某个意义上也更把实业推到了一个很难维系生存的地步中去。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大量投机性行业的萎缩,房地产行情的持续萎靡,那些利用短期银行资金从事投机的企业,面临当下的现状,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里面刚才说的几个问题都集中性爆发,山雨欲来片刻之间的事情。
总的来说,贷款条件的过于宽松,使得银行一旦开始严格条件之后,企业的资金势必被抽走。而事实上按照当前浙江的企业的状况是没有一家企业经得起银行抽走一分钱贷款的,因为浙江的企业的杠杆用得很高,同时,都不在实体经济中流转,大量资金都挪用到了别的项目投资中去,流动性很差,所以一抽贷款,必然出事情。这个是当前最直接的导火线。
这次所谓六百家联名上书的表面原因是因为庞大的担保链使得企业被抽贷了,但是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因为企业的资金都被挪用到别的地方去了,流动性不够。
其实,我一直想表达的是担保是个恶制度,担保制度是连坐制度的衍生,担保无助于风险的控制的同时,反倒极大地加剧了风险的产生。企业是否出风险,其实跟有否追加担保本身没有必然的关系。担保是一种事后风险追偿的机制,但是并不是风险的防范措施。我见过很多不少好的企业,都因为给人担保,留下无尽遗憾。
前面说了金融加剧了实体的空心化,而实体空心化反过来也导致了金融无法进一步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润滑剂,但是替代不了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空心化,某个意义上讲又将浙江金融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浙江这两个是互为因果的关系,空心化的实体经济,让浙江金融其实真有心去做实体贷款,也没得做。浙江省内,遍看全省居然找不出一个大型和超大型的企业,而反观江苏、山东、广东,浙江是应该低头反思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