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分层次提供社会保障和服务
“要分层次提供社会保障和服务。”马启智委员说,除了在退休养老、看病医疗等方面提供比较完整的保障外,对日常生活中半失能或者是失能的老年人,特别是年龄比较高的老年人,无论子女是否有孝心、有能力提供照顾,国家和社会都应当分层次提供社会服务保障。
他认为,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模式。在城市里对中产阶级应当建立家庭式的养老机构。有生活来源的老人就可以住进去,日常的生活由工作人员为他们提供服务,在节假日或者是周末回家也可以。这样可以解放子女,有利于社会和谐,并且把亲情关系和社会服务比较好地衔接起来。在农村可以普遍地建立敬老院,对鳏寡孤独者进行收养。
“建议国家对养老院给予补助。”马启智委员说,只要收一位老年人,国家就应当定额给予补贴。这样可以动员社会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来办好养老院,而不是由国家来办。
陈舒代表建议
赡养困难老年人可享税收优惠
本报讯 记者陈丽平 在前不久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分组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全国人大代表陈舒建议,在修订草案中增加规定,对承担赡养困难老人,包括80岁以上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低收入或无收入老人,可以享受相当比例或相对数额的个人所得税优惠。与困难老人共同居住的可以享受房租、水、电费的优惠。
“很高兴看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比现行法律有非常大的进步和很多亮点。”陈舒代表曾提出过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建议。来列席会议之前,又专门与广东省广州市从事老龄工作的同志座谈征求意见。根据座谈时大家的意见,她提出上述建议。
吕薇委员提出
用经济手段引导解决养老问题
本报讯 记者陈丽平 在前不久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分组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吕薇委员提出,应注意用经济手段和政策引导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
吕薇委员说,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不一定要由国家直接投资。比如居家养老、儿女赡养老年人可以分为不同档次,根据老年人退休金的多少来确定国家给予多少补助或者免税。因此,可以用经济手段去引导大家去做。
相关链接
家庭养老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重视家庭养老的重要性、对家庭养老给予政策支持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在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东亚地区,特别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已形成一系列较成熟的家庭养老支持政策。英、美等西方国家也逐步认识到家庭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专项立法、舆论引导、服务提供等多方面加强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力度。
新加坡制定赡养法律,强化家庭成员赡养责任。1994年制定了赡养父母法,依照该法,凡拒绝赡养或资助贫困年迈父母者,其父母可以向法院起诉,如被告子女确实未尽赡养义务,法院将判决对其进行罚款或判处一年有期徒刑。1996年6月,新加坡又设立了赡养父母仲裁法庭,仲裁庭由律师、社会工作者和公民组成,地方法官担任主审,对于调解不成的赡养案件,由仲裁法庭开庭审理并进行裁决。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父母共同居住。建屋局在分配政府组屋时,对三代同堂的家庭给予价格优惠和优先安排,同时规定单身青年不可租赁或购买组屋,除非愿意与父母同住,则可优先照顾;如果有子女愿意与丧偶父亲或母亲一起居住,则对父母遗留房屋可以给予遗产税减免优待;如果纳税人和父母或患有残疾的兄妹一起居住,则可享受“父母及残疾兄弟税务扣除优待”或者“三代同堂花红”。
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国民的自立。对于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一般都以家庭和亲属的护理为前提,公共福利服务和市场化服务仅是补充。在与社会保障相关的法律中,许多内容都把家庭和家庭赡养关系作为前提条件,如老年人福利法、老年人保健法等。因此,日本老人与子女同居的比率非常高,他们主要与长子家庭同居养老。
韩国强调儒家文化价值观,坚持“家庭照顾第一,公共照顾第二”的养老政策。对于赡养老人五年以上的三代同堂家庭,在继承遗产时给予税收额90%的减免;每赡养一个老人即可扣除3000万韩元的遗产税;对于需要赡养60岁(女55岁)以上直系亲属的纳税人,每年可扣除48万韩元的所得税;对于子女和父母各自拥有住房,又选择在一起生活者,可以免除一方出租或出售住房的所得税;本人或其配偶与直系亲属老人共同生活2年以上者,可以获得政府优惠贷款,用来购置、改造、新建住房。
英国早在1995年,就出台了《照料者(认可和服务)法案》,此后又陆续出台了《照料者(平等机会)法案》、《工作与家庭法案》等,对家庭照料者给予政策支持:经济方面的支持,主要是提供照料者津贴、税收减免、陪同老人出行时的交通娱乐等方面的优惠;社会服务方面支持,照料者可以获得托管照料、家务帮助、心理辅导、照料者互助等支持性服务;就业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支持,如根据家庭照料者的时间开设特别课程、进行远程教育或给予学费减免,另外在就业、假期等方面也可以获得特殊支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