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的大幅下降并非历史个案。
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基于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从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投资波动所致,固定投资增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GDP增长率的高低。这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体制和政策因素导致投资过度,其效率就会降低,不仅影响未来的潜在增长率,也可能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
为了抵消投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决策层一直希望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稳步增加消费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比重。
2001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实际增速高达9%,居全球前列,但每当谈起中国的经济增长,焦点往往在于“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消费尚不足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拉动力,给人一种“中国不消费”的印象。虽然国际上对于中国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居民消费率不断有质疑和争论,但过去10年的一个典型事实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率却大幅下降,居民消费率和其他国家比偏低。
实现中国经济平衡增长的一个关键是消费能否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稳定因素,实现从“中国制造”和“中国投资”向“中国消费”的转型。尽管促进消费已经讲了好多年,消费率依然大幅度下降,绝对水平降至历史最低位。居民消费率从2000年的46.4%下降到2010年的33.8%,10年累计下降了13个百分点;总体消费率(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后者占总体消费不到30%)从2000年的62%下降到2010年的47%,累计下降了15个百分点;同期政府消费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国际经验:消费提升非一日之功国际经验显示,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往往呈现U字型。在发展起始阶段,农业比重较大,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此时属于生存型消费,居民消费率较高;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此时投资率上升而居民消费率降低;而达到高收入阶段后,居民的消费也从生存必需品向享乐型消费延伸,同时工业化完成后投资率也下降,此时居民消费率重新上升。
从美、英、韩3个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两个新兴市场的情况看,这些国家都曾经在某个历史时期出现过长达10年左右的居民消费率大幅下降的情况。美国在大萧条之后的10年中,实施罗斯福新政,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投资支出的扩大,居民消费率在1932-1942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韩国在1980-1988年高速增长期间,居民消费率下降了13个百分点左右,其当时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与中国2000-2010年的人均收入水平接近。
上述国际比较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的大幅下降并非历史个案。虽然各国历史上居民消费率的下降可能隐含着与经济发展特殊阶段相关的共性。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一定是消费率趋势性上升的大趋势。事实上,东部的消费率从2008年开始已经回升,根据官方的消费统计,中部和西部这些年持续下跌,但东部地区的居民消费率已经从2008年的31%的低值上升至2010年的近32%,可能预示着中国消费长周期上半场的拐点已经出现、或者接近出现。
未来消费格局在未来10年,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的上升,一方面会导致服务消费的占比上升,商品消费占比相对下降;另一方面意味着对消费差异化的需求上升,商品的附加值将普遍增加。不同的收入阶层的消费动力和内容将进一步分化,那么中国未来的消费格局又是怎么样的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