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人口在未来10年也面临城乡分布与年龄分布的双重结构性变化。城乡分布上,劳动力城乡转移速度将相对放缓,意味着和城市消费紧密联系的支出(如居住)的增速放缓。年龄分布上,主要变化是最后一波的20-29岁人口高峰和老龄化加速。20多岁人群的消费(如文教娱乐,婚恋服务)和老年人的消费(医疗保健、丧葬等)将比较突出。
从行业来看,目前我国居民商品消费占比约65%,服务消费占比约35%,服务业占比显著低于同等发展阶段时期的韩国(58%)和美国(66%)。未来10年,受消费者收入上升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双重推动,服务业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会显著上升。
根据国际经验,一般来说,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内,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人们消费需求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的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加快。人均5000-10000美元时,精神需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因此,未来文教娱乐、金融保险服务消费占比会显著上升。未来我国居民的文教、旅游、娱乐、金融、保险等服务消费占比会大幅上升。一方面是收入效应,居民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必需消费后迈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另一方面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有关,例如最后一次的20-29 岁人口高峰刺激文教娱乐和婚庆消费。
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上升。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低于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居民医疗支出比重却显著高于同等老龄化水平的国家。可能是结构性的原因,即“以私补公”:政府的医疗投入比其他国家少,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完善,因此需要居民的医疗支出偏高来弥补公共投入的不足。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会削弱这种弥补,导致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下降,但老龄化的趋势将使得医疗保健消费占比上升。
商品消费:附加值增加与地区差异。与服务类消费占比上升相对应的,是商品消费占比下降。但是有两个因素导致商品消费的比重下降并不会非常显著:耐用品更新换代,非耐用品附加值增加,对商品消费有一定的支撑。在消费长周期的上半场,许多商品消费“低价放量”。到了消费长周期的下半场,随着部分商品拥有量渐趋饱和,而收入增长也支撑消费升级,消费上体现出从量变到价变(代表附加值)的转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耐用品的更新换代和非耐用品的附加值添加。
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和中西部省份的商品消费增速较快,对总体商品消费有一定支撑。与其他东亚经济体(如韩、中国台湾地区)不同的是,中国大陆存在较大的城乡与地区差异,造成部分商品虽然整体消费占比在下降,但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消费占比有可能反而上升,从而缓解了商品消费占比的下降幅度。例如在全国食品消费占比下降的同时,农村乳品消费占比可能显著上升;全国服装消费占比下降的同时,农村服装消费占比上升;全国家电消费接近天花板的同时,农村的家电消费还在高速增长;同时,汽车销售在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还会快速增加。这些都是支撑总体商品消费的利好因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