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缺位
在宝鸡市,还有多个在讨债之路上疲于奔命的受害群体。根据宝鸡信访部门的统计和本报记者的调查,从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间,宝鸡市的非法集资呈遍地开花的局面,两三年内便被曝出约40起各类集资事件,涉及其中的民营企业超过百户,投资受害者达8万人,涉及家庭成员达20多万人。
本报记者在对宝鸡市诸多集资项目调查中发现,受害者分布范围涉及宝鸡、西安、咸阳、渭南等地。其人群构成虽然以退休企事业职工和拆迁户为主,但也不乏一定数量的高知识阶层。
在被称作“宝鸡第一集资大案”的宝鸡“圣德康”集团集资过程中,其运作者便是在借力政府公信上“狠下工夫”。
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到2011年,宝鸡“圣德康”集团以办西北地区最大的、最好的养老中心为名,广泛集资上亿资金,在每次集资集会、项目奠基等场合,均有宝鸡市各级干部出席。该集团负责人目前已经因非法集资被捕,其宣称的诸多项目被证实多为“陷阱”,“圣德康”集资事件受害群体至今没有追回自己投入的钱款。
在调查宝鸡陈仓热力项目中,查阅当地媒体和相关资料记者发现,在热力项目集资期间,一直被描述为宝鸡市政府立项的招商引资项目和惠民市政工程,民企“陕西陈仓热力公司”负责建设运营也被视作2010年“国36条”的金融改革,集资行为至今也依然被宝鸡市官方定性为民间借贷。
该项目相关审批文件显示,宝鸡陈仓区集中供热工程为宝鸡市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批复,计划分三期5年建成,总投资3.42亿元。2006年宝鸡市陈仓区政府授权由民营企业“陕西陈仓热力有限公司”开发、建设、运营,陕西陈仓热力有限公司在集资过程中公开的效益分析宣称该项目“投资利润率30.58%、投资利税率33.06%、投资回收5年”。
“项目手续都是真的,投资收益又高,还是国家支持的市政项目,再加上‘国36条’鼓励民间资本发展,谁能不信呢?现在我都认为这是个好项目。”一名陈仓热力项目受害人称。
“说自己是政府支持的企业,让我们百分之百相信,我们想着热力公司也是惠民的企业,又有政府支持,就从家里拿了一笔钱投了进去。”另一名陈仓热力项目受害人说。
然而,从近3000名群众手中集资1.2亿元人民币之后,约两年里,陈仓热力对受害人分文未还。“老板到底融了多少钱,拿这些钱干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几个锅炉就是做做样子。”一名陈仓热力工人说。
“非法集资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导致百姓大量参与受害,与监管缺位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是否负责任地实施了监督约束,对群众依法引导,是需要反思一下。”一位不愿具名的法律人士对此表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