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岗街道经科办向记者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该街道办共引进企业118家,其中引进“三资”企业99家,内资企业19家,同比2011年引进的111家多7家;而2012年终止企业达144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占89家,三资企业为37家,内资企业18家,同比2011年终止的101家增加了43家。
终止的企业数量增速明显比引进企业数量大,而松岗街道仅仅是深圳制造企业增减的一个缩影。
而据黄先生介绍,在300多家商会会员里,每年退出的二三十家大多为港台企业,新加入的以内地人为主。上述经科办的负责人解释说,港台企业大多请人管理,而民企很多是“夫妻档”,采购、废料处理都归自己掌握,可以节省不少费用,利润相对高一点。
“港台企业以代加工为主,缺失自己的品牌,成本上升后,要么关闭,要么转移到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或者内地成本更低的二三线城市。”松岗经科办负责人称。
黄国益则表示,制造业的综合成本,台湾跟大陆已相差不大,除非有战略考量,否则不会再来大陆设厂。
制造业危机四伏
事实上,困扰制造业的因素还有很多,如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等。
近几年来,深圳最低工资标准年年上调,2008年深圳特区内工资是1000元,特区外为900元,到2012年升至1500元,而2013年再次上涨至1600元。但据企业反映,这仅仅是基本工资,隐形的人工成本还有加班费和社保,附加的劳动成本占企业成本达20%。
“人工成本上升,但产能效益却没有随之提升。”黄国益称,2011年深圳家具业集中搬离,2012年鞋业逃离,2013年轮到其它制造企业撤离了。
已将工厂从深圳搬迁至惠州的民企老板刘立胜吐槽,这一切都是人民币升值惹的祸,对外升值太快,对内贬值更快,所以人工、材料成本会不断上涨,如今90%以上的制造业利润都不足10%,“出售单价往下走,成本往上涨,企业被两面夹击。”
确能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成本最少上涨了15%,2013年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超过1%,美元购买力下降后,客户会不断压价,出口企业更加难做,中小企业只能关门或搬走。
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出口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差异。根据有关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利润率将下降3.19%、2.27%和6.18%。
而确能电子今年出口订单比去年同期减少两三成,一季度的订单几乎跌到与2009年同期金融危机时相似。“去年深圳厂房空置率低,很难租到厂房,现在又随处可见招租的,肯定不是什么好兆头。”对于今年持续增长的出口数据,彭先生一直持怀疑态度。
政府竭力引导的出口转内销成效也不明显。实际上,很多企业在将“三来一补”转为三资或独资企业性质后,产品依旧是靠出口维持,转内销更多停留在口号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造业代工利润高,赚钱很容易,现在突然转内销谈何容易。”兴联盈精密电子(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江感叹,“赚钱的行业国企在做,却剩下制造企业啃骨头。”
刘立胜干脆直言:“有点钱的都存起来养老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