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权衡收益
“之所以按照绩效管理,主要还是经济建设项目,后期会进入资本市场,多数有一定的收益或者能弥补成本,是地方财政的一个来源,但是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把这项投资作为一项政绩工程来建,导致投资失败或投资无收益的项目很多。”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在从事多年地方政府经济建设项目顾问后,金永祥表示,他们和很多地方铁路、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等部门经常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他深有感触:地方政府和中央“两张皮”现象严重。“地方政府项目申报规模越来越大,中央预算投资也越来越多,但是资金的有效使用率却越来越低。”
进入5月份,各省纷纷公布了基建投资方案。如广东省政府下发《加快推进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13~2015年)》,提出“十二五”后3年,涉及公路、铁路、机场、港航、城建、能源、水利、环保等总投资约2.95万亿元,完成投资约1.41万亿元。
北京市在《关于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第二阶段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中提出,未来3年计划安排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4类232项重大项目,其中续建项目94项,新建项目138项,总投资约3960亿元。
今年以来,促投资以稳增长的目标在全国掀起“高潮”。全国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基建投资计划,粗略统计,目前地方投资总额已经超过7万亿元,项目主要涉及轨道交通、公路、机场等基建项目建设。
“虽然这些方案都切实为当地经济起到带动作用,但是目前来看,很难说都能顺利通过,特别是6月份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一旦推行,对项目的审批会更注重效益和资金有效使用。”施正文说。
在他看来,以往依靠地方政府换届而带来的经济建设投资机遇或将不再,项目未来的前景和市场运营成为考核的一个指标。
对地方政府来说,预算绩效管理更像是一个“紧箍咒”,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在项目审批上的严苛,使不合格产品“下马”,造成地方财政收入的缩减。
数据显示,2013年1~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6.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收入达到23502亿元,同比增长13.9%,但同期的中央财政收入19963亿元,同比下降0.8%。
事实上,与财政收入增速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政支出增速为12.1%,高出收入增幅5.2个百分点,随着财政收入的减少,支出压力的增加,地方收支矛盾突出。
中国社科院财经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认为,当财政收入的减少危及政府部门收支平衡,或者危及某一或某些特殊项目的支出时,政府便不惜以放慢结构性减税步伐为代价,来维系政府财力盘子和既定支出项目的安排。
在他看来,财政收入的减少对其经济指标的实现出现阻碍或者障碍了政府部门的“招商引资”计划时,政府很可能以引发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为代价,重走地方债务融资平台老路,逃脱债务规模风险控制。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