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互联网金融可以说是今年互联网领域里的最大热点,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阿里巴巴[微博]发布“余额宝”;新浪发布“微银行”;腾讯发布的微信5.0中加入了支付功能;苏宁、京东也围绕自身的业务布局供应链金融……这样的一个新兴市场,是向创业者打开了一扇进入之门,还是巨头们依然“赢者通吃”?《中国经营报》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近日,融360获得了互联网金融至今为止披露的最大数额投资——3000万美元,是由红杉中国基金、光速创投、凯鹏华盈(KPCB)和清科集团联合投资的。
融360能获得资本的青睐,在于这家公司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从搜索的独特角度切入,做出了自己的价值点。这充分说明,在这个新兴领域,巨头们不可能完全做到迅速创新、全面覆盖,而创业公司则正在细分领域展示出巨大潜力。
利率市场化引爆新机会
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会出现一个或者几个平台和产品,上游是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而下游则集中了数亿用户。
“小孩子在家把沙发弄破,将东西扔得满地都是,没关系,但点火把房子烧了,就不行。”央行副行长刘士余用这样一个比喻点出了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在不突破底线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发展。刘士余表示,监管层不主张将处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金融放进“铁笼子”加强监管,而是希望其自由发展。所谓不可突破的底线,就是以平台身份吸收公众存款,也就是非法集资。
监管层的态度如此,互联网金融该如何处理和传统金融企业的关系,如何在传统金融的既有市场里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
8月19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公开表示,央行已经做好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在技术和条件上的准备,这个准备可以尽快实现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让银行有非常大的压力,他们需要更多的存贷款客户。所以他们要加速业务转型,其中包括新产品研发和新销售渠道的开发。”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黄震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在传统机构看来,互联网是他们开拓新销售渠道的工具。
“传统金融机构在接近用户、处理数据方面有不足,这就需要我们来补充。”融360 CEO叶大清告诉记者。
“互联网金融的某些产品的确具有颠覆性,比如第三方支付,就可以取代银行的转账汇款业务,而P2P对银行的存贷业务则有替代性。互联网把信息不对称减少到无穷小,跨越因地域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让借款人和贷款人在网上直接借贷。存款人通过P2P存款并借贷,利息远高于银行利率。”但黄震同时也认为,由于体制给予的特权地位,让银行成为唯一可以合法吸收公众存款、直接贷款的机构,真正的颠覆恐怕很难。
无论专家,还是企业,都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会出现一个或者几个平台和产品,上游是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而下游则集中了数亿用户。这些平台和产品会由何种公司主导?“肯定不会是传统金融机构,而是灵活性更强的互联网公司。”黄震说。
创业公司深耕三领域
P2P贷款模式、众酬模式、互联网货币等模式,因其专业性,更适合创业公司深耕。
“银行为什么会对我们产生恐惧?是因为我们做对了。”马云[微博]曾如是说。
实际上,互联网巨头们做金融的逻辑相当清晰:平台上有大量用户资源,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推销金融产品,还是让客户使用金融工具,都会为平台带来收益。“支付宝[微博]宣称注册用户7亿,实际活跃用户3亿,微信用户有5~6个亿。掌握大量用户的平台,和上游的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流量变现,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黄震认为,互联网和金融的融合平台,会有很多种形式。
现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总结出互联网金融一共有6种模式,都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产品或平台,包括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互联网整合销售金融产品(即余额宝)、P2P贷款模式、众酬模式、互联网货币。目前来看,前三个领域,都已有互联网巨头进入。以在第三方支付为例,该领域已经出现了支付宝、财付通等产品,还有微银行、微信支付等后来者,市场格局已定。而创业型公司,由于既缺乏流量资源,也无法依附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商品交易平台,其生存变得十分艰难。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