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抚顺路“东方餐厅”的老板窦高坤得知记者要采访他,用很纯正的男低音嗓门加上有些蹩脚的普通话,模仿电影《甲方乙方》里葛优的台词打趣道。至于究竟“怀念”什么,老窦也不是很清楚,他只对批发市场里的菜价、经常来他餐馆吃饭客人的习惯和自己账本上“天书”一样的账目清楚。
摘下头上的白帽子,挠了挠头,老窦终于想到了一件事。“昨天我托一名经常在我店里吃饭的客 人买了件棉衣,还不到200元,比去年买的那件棉衣省了一半还多。”
老窦是潍坊人,20多岁就来青岛了,如今他已经50岁出头了,10年前在抚顺路上开了这家小餐馆,除了厨房和卫生间,剩下20多个平米的面积内摆了6张饭桌,经营他“独创”的“特色酱排骨”,也经营一些家常的炒菜。“味道肯定没有大饭店的好,菜样也没有大饭店的好看,但能管饱。”这是老窦给客人上菜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客套话。在他的餐馆里吃饭,没有花样,肉就是肉,菜就是菜,都是用大碗盛满的,也没有各种香料混在一起的味道。
物价上涨,是2010年百姓生活绕不开的话题,老窦和很多家庭主妇一样,有不少与价格“周旋”的经验。
12月19日早上8时,老窦开着他的小摩托车准时出现在离餐馆不远的抚顺路批发市场。在来批发市场进货的人群里,他很不起眼,在人群里转来转去,很快就将当天各种蔬菜的价格摸清,选中“好货”后就开始砍价。“这个时候是菜最便宜的时候,一些大宗的批发刚结束。”老窦说,很多外地送菜的车都急着回去,所以剩下的菜就便宜一点。不过,老窦也绝不只会“拣便宜”,买绿叶菜时他选了去掉泥土和烂叶子、价格稍贵的菜,他说这种菜一般都很新鲜,肯定是当日的菜,买回去后简单冲洗就行,省水、省电、省人工。
在一个菜摊前挑好了一包芹菜后,摊主准备给老窦称重量时,老窦自己抢先一步站到了磅秤上,边看秤边说:“秤不准吧?”摊主苦笑着把秤调了一下,老窦这才把芹菜搬到了秤上。“我的体重我有数,一站上去重了三四斤,这说明秤有猫腻。”老窦笑着说,菜、油、煤气、粮食价格都上涨了那么多,就得“斤斤计较”。
不到9点,老窦已经买好了餐馆一天要用的菜和肉,用它的小摩托车分两次运回店里。“伙计们,开工了。”随着老窦的一声吆喝,餐馆里的所有人员集合完毕,厨师也姓窦,是老窦的亲戚,服务员是个小伙子,是老窦的老乡,加上老窦,餐馆就这三个人。择菜、洗菜、切菜、备好葱姜蒜等都是厨师和服务员干,老窦先在厨房里炖排骨、蒸米饭,做完这些后就开始拿出账本记账,当天买什么菜花了多少钱,都一一记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