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景气的时候也存在亏损,但还是以盈利居多、亏损少。现在不一样,亏损是大多数。”李玉宝分析,“艺术市场受三种因素影响,一是作品好坏;二是国际形势影响;三是租金等费用。”
一方面是市场萎缩,另一方面是日益上涨的房租,画廊老板苦不堪言。身处以文化创意闻名的园区,他们并没有得到任何来自行业协会或政策的扶持或帮助。
记者试图寻找该园区的负责人,但园区内的商户告诉记者,“一般每月催款单下来,我们直接去某个地方交钱,平时园区并没有谁负责。”
被过度商业化的文化产业
上海大东方艺术区和MO创意园区,在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并非个案。其背后反映的深层次问题则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被商业化伤害、难以突破的困局。
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目前授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77家,加上未授牌的总共有300家,看起来发展风生水起,但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却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不到。
据上海某区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介绍,其辖区内一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创意产业园,一年上缴的税收仅为400万元。
这位官员曾惋惜地说,“如果把这些老厂房推掉,土地招标,重新开发成商务楼,1万平方米的办公面积,至少能给区里带来2000万元的税收。”
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贺寿昌表示,上海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但是政策的作用毕竟有限,有的政策因为种种原因也难以落地。
对于上述某区官员的“惋惜”,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副秘书长王伟文坦陈,在偏远区县确实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这与区县政府政策有关。各区县为了自己区县经济发展做出一些内部政策,里面可能有些急功近利的因素。
MO创意园区原本是纺织厂的废旧厂房,其租金已是画廊老板不能承受之重。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办公室课题组孙祥飞说,在上海的某些创意产业园中,许多艺术家因不堪忍受日益增加的租房价格,选择了离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园区的商业化现象严重。
据上海社科院上海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慧敏研究员介绍,由于受保护历史遗产、城市建筑规划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老厂房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开发的过程中被过度地放大其商业含量,成为炒作房产的重要因素。
“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对旧厂房的改造和加工而诞生的创意产业园区一直都存在着房地产的炒作问题,把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创意产业的旗号当做炒作的筹码,这些现象至今未得到有效遏制。”孙祥飞表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